http://s3/middle/53cbbfcata025dfd75902&690
幼儿园每个班的门侧,都有一块乒乓球桌大小的墙板。心灵手巧的老师略加装饰,把它们变成漂亮的展示窗。它以活页的形式,展示小朋友的作业和画图。不隔几日,便新旧更替。家长若时间充裕,会在接送时机驻足观看。人人眼光滴溜,搜寻自家孩儿的大作。凑得热闹不免指指点点,相互比较。如此,展示板便实现了创作者的意图。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ZACH的“作品”总在下排最后几个,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对,他画的不好,特别是涂色练习,别的小朋友五彩斑斓,他永远是一种颜色到底,而且不均匀,还出框,线条裹缠,不明所以。总之,按老师的要求,这大概是不合格的。我听见有家长议论:看那张,画的多好啊。我顺眼望去:是的,很匀,颜色也符合常识,该红的红,该绿的绿,平平整整的。
可是,这真好吗?此时有家长问:你家的呢?我指她看:这里。她看罢,眼光迅即收起,嘴上仍礼貌性地附和:哦,男孩子,都这样儿吧… …
我也附合:可能吧…
…心里却响起另一个声音:不错,ZACH,你还没有循规蹈矩!
如果说那时,我从中看到了什么,那就是孩子的真实表达!
从幼幼班到中班,也就是两岁到四岁间,ZACH基本是这个状态。但我不担心,只要他未被程式化美教“收编”。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这样的信念,来自ZACH的一次的自叙自画。那几乎不是画。在一张十六开纸上,他点着没有任何形式特点的点和短线条,告诉大家他的故事:谁和谁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出去玩,走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他们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情。具体细节我已记不详尽,总之,是个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发展都具备的一个完整故事。讲了足有五六分钟。他的故事很精彩,相比之下,他的“画”,如果没有他的“旁解”,只是一篇乱糟糟的点线而已。
许是累了,讲完后他丢下笔就玩别的去了,也不再看了。对,他已表达完毕,我是这么理解的。在这个阶段,他有在纸上表现故事的欲望,但是他还没有好的方法去表达。
但我很欣喜,“表现”“欲望”这正是艺术的本质。
这个时候,他大概三岁。
有时候,他会要求我画给他看。常常是指定作业:妈妈,画这个!当然,对于我,这并非难事,只是我有点小担心:他会仿效我吗?
但他,没有。现在想来,他也许是在学习手段,而非纯粹的一描一摩。
家长们,千万不要小看一条线,一个封闭的圆,那是孩子的进步。情绪和手段是相辅相成的,关键是,理解和感受,无论任何时候,这都是作为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对此,我承认,这样的感受力,人和人之间是有明显差别的,这就是:为什么你能看到,我却看不到呢?
我现在仍保存着ZACH有感觉的“线条”作品,一条随意的螺旋状的线,力道始重末轻,他说:妈妈,这是飞机走的路。我顿时欣喜若狂,这样的灵光闪现,让我确定了儿子的感受力超强,这正是飞机的轨迹。
偶尔,ZACH会有些不解:老师要求不要涂出来,怎么办?我当即表明我的观点:没有关系,涂出来也没有关系。至于为何没有关系,我并不向他说明。我只要他知道,关于这种事的评价,有很多种。而妈妈认为这样也可以。
“倾听”孩子的画,很重要。四岁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展示窗里ZACH的“作品”颜色丰富了,形体也像模像样了。我也说不太清楚,他的技术怎么就提高了。只是,他愈来愈喜欢画画,画得愈来愈多。
也许,我的宽松环境给他发展潜能提供了条件,我从未说过他画得不好,也从未说过你要向谁谁学习。如果要说绘画科班出身的我,会给他什么帮助,那就是默默地爱护,不动声色的支持。
四岁半的时候,ZACH的创作量一下子上来了。十六开纸,每天几乎十张的产出。有时,纸上仅几条线,图形还未完成,他就放弃了,再来一张。奶奶见了:哎呀,空白地还能画呢!我连忙摆手:不要紧,不要紧,再来就再来。心里明了:这画画可不是练字,心到手到,浑然天成,可是要不断揣摸哦。
实践证明,他这的确是在练习,在递进式的涂抹中,他对画面的整体把握越来越清楚,形体也是有板有眼。
偶尔,爷爷走过瞟一眼:哟,这画的什么啊!我连忙嘘他噤声。家长们记住咯,千万不要以成人眼中的象不象来评价孩子的画。一,这样的标准明显不对,二,若孩子生出逆反心,就此搁笔,那可是不可挽回了。
渐渐的,随着赞扬声越来越多,ZACH的自信越来越足。当着外人的面,他会大声说:我喜欢画画!
要知道,到这一步,并非那么容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