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两代人育儿”课后的思考

(2012-11-07 22:11:52)
标签:

转载

分类: 正面管教
我自己以前和我妈关系不好,用我妈的话说,我像个“刺猬”。现在我明白了,我妈真正想说的是:孩子,你这样说话,伤害了我的感情。

我现在很清楚,我的父母没有给我“情绪诚实、情绪安全”的成长条件。但是不是他们不想这样做,是他们不会。他们自己也没有得到这样的情感成长环境 -- 对我们的父母来说,这样的词语,这样的概念,太遥远、太奢侈。吃饱穿暖、没病没灾,平安健康,就是幸福的大部分了。

现在我们做了父母,我们不仅仅满足于给孩子温饱、给孩子快乐安全的游戏空间,还思考给孩子精神满足。这就是进步!而有这样想法的父母,恰恰是有自我成长力量的父母 -- 这个力量,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父母。

他们没有让我们变成唯唯诺诺、随波逐流的人。

有了这个力量,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论是和孩子,还是和丈夫,还是和自己的父母。

我现在对爸妈,慢慢地、淡淡地、稳稳地爱。我现在明白,用事实给他们看到:我和孩子吃得饱穿得暖,我和孩子没病没灾,我和孩子健康平安。

我和父母没有住在一起,我们都各自过好,这是我们对对方的爱。

“两代人育儿”主题课过去十来天了,一直想把感触写一写。

 

为什么我们不满意父母?不放心父母?

两代人育儿,为什么在两代人的心里都这么纠结,这么如履薄冰,根源在哪?

“父母对我们的行为觉得苦恼和不解:“我真不明白你怎么会这样!”他们不明白的是:因为从小到大他们都不鼓励我们“情绪诚实”,才导致这个行为。这些父母深深相信自己“从头到脚”了解我们,但我们却不认为父母“了解”我。”

确实,在场学员几乎都对父母“有意见”。Elly让大家回忆父母曾经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一句话或是做过的一件事,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分享时,大多数人都流泪了。都有过伤害,有意的,无意的。这些伤害或许并没影响我们同父母的感情,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们同父母的沟通。

Elly当时一句点评的话发人深省:“手可以很容易摸到脚,脚却很难摸到手。”我们和父母的沟通方式多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下难及上。

这些伤害,我们被迫隐藏,直到今天还是化作了泪水。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父母的矛盾和斗争如影随形,他们俩是生而为斗。想想看,这斗争持续时间有多长呢,应该是从我的出生到将来他们其中一个生命的终结,其间太多不堪的回忆,说不完诉不尽。我曾经深受其害,痛不欲生。但是幸运的是,孩子长大了是可以离开父母的,大学一毕业我无比欢欣地脱离了父母那个家,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家。

 

因为父母极强的个性,所以我坚决没让他们帮忙带孩子。

 

我也爱我的父母,在他们养育我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太多或辛酸或动人或美好的回忆,也一样的说不完诉不尽的。所以尽管我不让他们帮我带孩子,但是我又总希望孩子能多和他们在一起,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于是矛盾时常会有。

 

“两代人育儿”课让我意识到我在孩子的问题上给我的父母产生过的伤害。

 

当孩子跟妈妈在一起时,她爱给孩子买些垃圾零食,我会说她,并且禁止给孩子吃,于是总引来妈妈的牢骚和抱怨;

偶尔当妈妈和孩子单独在一起时,她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没有界限;于是偶尔妈妈在我家时,我也总是显得不放心让妈妈单独带朵下楼,我这样不信任的表现让妈妈敏感而受伤;


当妈妈冲着我喊“我就是这样把你们养大的!”时,我会无比无奈地躲开,留妈妈一个人原地伤心。

。。。。。。

现在想想,关于妈妈给孩子吃零食喝饮料,我为什么每次表现得那么抵触,难道不能降低我自己的期望吗?是真的一点点所谓的垃圾零食都不能吃吗,一点饮料都不能喝吗?

当妈妈被孩子“牵着鼻子”时,在安全范围内放纵一下不行吗?

当妈妈冲我喊冲我发火时,我能不能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走过去默默地拥抱她?而不是把她撂一边,自己像企鹅一样躲开。

 

说到这里,我记得当时有个学员妈妈提了一点引人深思,她说同样一件事,如果换作是自己老公做的,好像不会不满,但是父母做了就容易激起我们的抱怨。

Elly这时点评说,孩子对父母,总是肆无忌惮地要求;我们对父母的期望高过自己,高过爱人。一语中的!


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是朵爸偶尔给孩子喝点可乐,我可能就不说什么。但是如果看到是外婆在给她喝,我肯定就夺过来了。

虫虫感慨地说,“其实我们的父母更缺少爱”,可我们却对他们要求那么多,那么高。她的话给我很大的冲击,我们的父母其实真的缺少爱,我们每天拥抱和亲吻我们的孩子,我们有多久没拥抱和亲吻我们的父母了?他们希望我们怎么爱他们?是多一些的理解和包容,是像孩子一样无隔阂的亲昵。

 

而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却对自己的父母越来越少的理解,越来越多要求,时常让他们无所适从。

 

我对妈妈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孩子对外婆的态度,不信任甚至不尊敬。
过去我时常责怪孩子对外婆不够亲近,总是告诉她“爱外婆要像爱妈妈一样”。现在我大概知道原因了。偶尔,我没忍住,或者外婆太过强硬时,我会当着孩子的面责怪外婆;但当发现孩子跟外婆不亲热时,我又很着急,要求朵能“爱外婆像爱妈妈一样”,这种两相矛盾的态度和行为,现在想想,其实会让孩子的内心很纠结。

想到这里,想到妈妈每次对我的数落和抱怨,我释怀了,因为妈妈爱我,也知道我深爱她,所以她在我面前才更执拗,有时甚至像是故意挑战我。

行大于言,我要把对妈妈的爱,做给孩子看,不在孩子面前薄妈妈的面子。

 

“对家庭成员产生负面影响的,不是分歧本身,而是每个人的期望,及分歧的处理方式。

问自己的问题:

1,我的父母/公婆,掌握(或有能力学习)更好的方式吗?

2,我期望的方式,可以从我自己开始吗?”

 

主题课的现场我们做了一个“挤气球”活动,两个人背靠背挤一个气球,分三种形式,分别是无交流,限于“不”语言的交流和具体指示的交流。

最后大家分享体会得出结论:要少说“不”,这是最无效的交流方式,也是激化矛盾的交流方式。父母帮忙带孩子,我们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要怎么样”,多一些有效的交流,少一些无益的抱怨。

 

在父母面前,把自己的期望稍微降低,作出容易被接受的态度。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那些产生矛盾和分歧的问题基本上都有降低期望值的空间。我们先改变自己了,父母也会逐渐改变。

 

矛盾产生的当口,怎么处理?

1,什么都不说,过后单独谈

   如果当时急着说就很容易引爆,我和妈妈之间就是这样。

   过后再说,适合任何矛盾冲突的处理。

2,安静地离开,让对方处理他、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

   给长辈空间,他们是我们的父母,相信他们有足够的智慧,前提是我们不过多地插手。
   多想想父母养育我们的过程,他们也曾年轻而有力,有智慧。

 

3,如果发现自己处在孩子和长辈的矛盾之间,退出来。

   这样不会放大矛盾。小事很快会化了。
  

4,和长辈坐下来,握住对方的手/摸摸对方后背等等。

   肢体接触能有效地消除或消减敌意,给沟通加上润滑剂。

   我和妈妈之间虽然经常有矛盾,但都不至于会有多大内伤,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总抱她,哄她。

5,将你理解的对方话语的意思说出来,询问:“你的意思是不是。。。。。。?”

   友好的语调加上友好的试探性语言,也会让老人愿意沟通。

   我对我妈常说的话与此相反:“你不就想让我听你的吗?!”

5,合适的时候,给孩子解释两代人之间分歧不同的原因,告诉孩子这很正常。

   这一点容易而有效,但我们很少人这么做过。

   我这么对孩子说后,朵淡定帝说:“我都习惯了!”[转载]“两代人育儿”课后的思考
  

6,请孩子帮忙思考对全家人都尊重的解决办法。

   锻炼了孩子,老人也能欣然接受孙辈的意见和建议。

 

7,和长辈共情。

   姿态放低,足够诚恳。


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先从自己做起。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