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张卡片”课后反馈 及 对反馈的反馈
(2012-10-19 07:58:18)
标签:
家长课堂美国认证试听课育儿正面管教 |
分类: 正面管教 |
大家的一个一个字,一句一句话,传递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正面意见。这正是我需要的!我很幸运,有这些天生的“正面妈妈”!谢谢你们!
******
章蓓:
今天听完课以后,我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场所大家聚在一起分享,
-- 昨天课下有位妈妈说有个地方有点“hold不住”,恰恰就是这里 -- 我们开始猜测孩子是什么类型、在想什么?这不是“首张卡片”的内容,而是“不当行为目的表”的内容。另外,当遇到挑战时,家长们通常的第一反应是“改变别人/孩子”。但正面管教(以及其他沟通技巧、性格提高等体系)要做的,是先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然后想到:改善自己,进而才能影响孩子。
昨天在这里,我们开始猜测孩子,果然就“hold不住”了,所幸我意识到以后,很快收了回来。
以后还是要提醒自己和家长:focus on ourselves。
-- 时间不够,这似乎是所有正面管教课堂的现象。这种基于心理学的课堂,“倾诉”和“倾听”是氛围基础。但一个人的“倾诉”不代表其他人的“倾听”。这期间的平衡,我也需要通过实践慢慢练习。
正面管教注重“不点评、不批评、不赞美”,力求让家长“向内思考”,而不“从外部得结论”。但“营造良好的思考气氛”,这真是个好建议!安静,是创造良好思考气氛的重要方式,昨天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安静时间不够。下一次,周日的课就开始练习!
非常感谢章蓓!
***
Vila
看了你的博客,静心想想,我似乎也有话要说。
1,我觉得你的控制力是很够的,整堂课都在你的掌控之下。
2,学员介绍部分,我认为如果是整期课有必要,
-- 我还没有想好这个环节。介绍有必要,介绍所有人也有必要。就像一个家庭,即使是钟点工阿姨,也是一分子,不可少。但怎么可以更简练呢?有所侧重也许是个好主意!
3,现在坐在电脑前回顾整堂课,有点感觉比较“泛”。
-- 这个环节其实不是“念给大家听”,而是“念给自己听”,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赞同和感触。
Vocalization(说出来,不是在心里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后面学习新方法时,家长会发现,看教材上的句式和听别人说,都觉得很自然,但“自己说出来”却是另外一回事。
这个应该再课堂上先解释给大家,而不是只让大家念一下自己的“人生提醒”,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Vila最后一点说的。
4,不知道别的妈妈是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
-- 除非进行专门的多个小时的一对一疏导,否则没有人可以帮别人分析。这么多的问号,就是自我思考的开始,而这个思考最开始的感觉就是“迷茫、混乱”。想一想、停一停、再想一想、再停一停...想和停,缺一不可。大概6-10个往复过程,大部分人自己就清楚了,同时也提升了自信。
5,另外,其实课堂上我也不时有些疑惑,
-- 这个以后要加强,说出来、说清楚。
***
Amanda:
怎么说呢,觉得ELLY的试听课,更加适合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正面管教理念的人,而且,很多的人,是带着问题来的,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中国传统的思维就是 这样的,我觉得ELLY的那种引导方式很符合正面管教的理念,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需要答案的群体,也要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不告之。小意见哈,仅供参考
-- 其实昨天说了:“没有人能告诉你要具体怎么做,可以立刻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咱们的习惯力量很强大,这个不仅仅是中国文化,很多西方人也希望直接“被告知”,人的天性使然,很正常。
反过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假如有人告诉你,你要具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就能解决问题。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小心,往往听从这样的具体意见,导致事情向错误方向发展。
打个比方,失恋、做生意赔、和长辈发生不愉快等等,如果你听到“你再去找她谈谈/你不要跟她有任何来往;去银行再贷款/努力把钱还完就行了;主动跟长辈道歉/不要妥协”这类的“解决方法”,非常具体告诉你“做什么/不做什么”,一定要小心。没有人能够100%客观、详尽地描述自己的情况,信息传递一定是不全面或不客观的。人们无法详尽表达的,是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 感受是做决定的关键。
意见和想法要听,但决定要自己下。
非常感谢Amanda引出这个话题。以后可以在课堂上把这些话告诉大家。
***
Shining香柠
三小时的课气氛超好,意尤未尽! 强大的理论和Elly犀利的解读, 让我觉得自己完全被洞穿。人总是很难面对自己, 但不管好与坏, 认识了才会有方向, 对孩子也是一样, 了解她的脾性和内心才能读懂她的目的和行为, 今天受益匪浅, 感谢 Elly!
***
子曦妈妈:
对于今天的课,我觉得挺好,特别是在讲首张卡片的时候,我收获很大,由于之前也上过各种类型的测试课,知道自己个性的优缺点,纠结过,挣扎过,但上完今天的课后,我以后不再纠结了,我想说,做为老鹰,我觉得挺好,我就乐意做一只老鹰,我希望像Elly说的那样,在上完一期课之后,能做一只不一样的老鹰...
—— 希望大家都能有这个想法:不论我是怎样的,都挺好。这样,才能渐渐地理解:不论孩子怎样的,都挺好。接受孩子的一切,是使用所有工具的前提。
***
舜妈:
我觉得如果先进行为什么来参加正面管教的学员分享~然后再介绍正面管教(可以再详细点),然后玩首张卡片,让学员坐到一起之后再自我介绍,这样兴趣会不会更大点?对我个人来说还是有收获~比较时间有限嘛~能引发思考就是踏出第一步.
-- 让人心里明白,才会感觉好。这的确没错。
按照不同类型的首张卡片坐在一起以后,再进行介绍,这也许是个好主意。这样的形式,也可能会带来“强化标签”的副作用 -- “看,我们老鹰遇到的挑战也差不多!” 这也是“首张卡片”的副作用 -- 虽然一再强调,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但“标签”符合人们追求简明、易懂、固定的天性,想不贴都很难啊。
这样的“团队形式”会不会强化这个副作用?先试试看,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方式!
非常感谢舜妈!
***
昨天一大早起床,看到Grace@康妮在线给我的私信:“Hi, Elly, 明天開始你又要忙碌好一段日子吧﹖別忘了要記得勞逸結合。當然﹐你也常說先要照顧好自己﹐但我想你一忙起來可能就會顧不上自己了吧。做老師的最重要的是要 保護好自己的嗓子﹐所以請記得要多喝水喲(在我上你的那期課時﹐發現你一講三四個小時都很少喝水)......祝一切順利﹑安﹑康﹗”
到了教室,梁良@可可莉斯 不但给自己准备了杯子,还给我和其他讲师也准备了杯子。一节课我喝了三次水!每次喝水,都想到Grace的话,每口水,都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