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张卡片”课后反馈 及 对反馈的反馈

(2012-10-19 07:58:18)
标签:

家长课堂

美国认证

试听课

育儿

正面管教

分类: 正面管教
几位上了昨天试听课的妈妈给我写了反馈。字里行间透露出认真和诚挚,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关注解决方法”-- 正面管教的核心之一。

大家的一个一个字,一句一句话,传递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正面意见。这正是我需要的!我很幸运,有这些天生的“正面妈妈”!谢谢你们!

******

章蓓:

今天听完课以后,我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场所大家聚在一起分享,不一定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但是在大家交流思考的过程中我自己有反思,有反省,有提高。像充电一样。呵呵。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吧。我是中学老师,参加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获得了B级资格证书,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很感兴趣的,关于哺育孩子的理念有看过西尔斯/小巫的书 /你的博客等,相对来说还算比较西化。(在2007年我的孕期中偶然的机会我有关注到你的博客,这些年一直都坚持在关注。)

    今天这节课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吧(不好意思有时候说的有点职业的风格,请见谅啊),其实是想下课就和你谈谈的,不过今天你被包围的太严密了。呵呵

1,教师的风格:你很注意放慢说话的语速,尽量让大家有自主思考的时间,能够安排合适的活动/游戏/思考穿插在课程中,形式丰富,气氛活跃不呆板,基本能够实现预期效果。

2,课程安排:我直接是从分组写优点开始的,之前的不知道,后面的安排整体感觉是有组织、有机会、有步骤的。安排恰当。但是我感觉重点不够突出。是否应该是重点思考,孩子在想什么呢?这部分的思考大家思考的不够到位,也不够具体,有点混乱。

-- 昨天课下有位妈妈说有个地方有点“hold不住”,恰恰就是这里 -- 我们开始猜测孩子是什么类型、在想什么?这不是“首张卡片”的内容,而是“不当行为目的表”的内容。另外,当遇到挑战时,家长们通常的第一反应是“改变别人/孩子”。但正面管教(以及其他沟通技巧、性格提高等体系)
要做的,是先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然后想到:改善自己,进而才能影响孩子。

昨天在这里,我们开始猜测孩子,果然就“hold不住”了,所幸我意识到以后,很快收了回来。

以后还是要提醒自己和家长:focus on ourselves。

3,稍感不足的是:思考不够(原因:教师引导大家思考的问题不到位;大家没有营造良好的思考的气氛;大家思考的时间不够;对于思考后的结果表述和教师点评不到位);还有,希望大家都可以发言,人数可以稍减少一些,我觉得你有很努力想照顾到每一个人,(能够每个问题都让大家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实很多人通过换个环境下“被倾听”的过程她能够意识到自己究竟在想什么,究竟想干什么。);

-- 时间不够,这似乎是所有正面管教课堂的现象。这种基于心理学的课堂,“倾诉”和“倾听”是氛围基础。但一个人的“倾诉”不代表其他人的“倾听”。这期间的平衡,我也需要通过实践慢慢练习。

正面管教注重“不点评、不批评、不赞美”,力求让家长“向内思考”,而不“从外部得结论”。但“营造良好的思考气氛”,这真是个好建议!安静,是创造良好思考气氛的重要方式,昨天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安静时间不够。下一次,周日的课就开始练习!

非常感谢章蓓!

***

Vila

看了你的博客,静心想想,我似乎也有话要说。


1,我觉得你的控制力是很够的,整堂课都在你的掌控之下。


2,学员介绍部分,我认为如果是整期课有必要,单次的主题课个人觉得在本就有限的时间内,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特别是今天那么多人),意义不是很大。学员间互相了解认识还是靠各种互动,比如课堂活动或是其他形式。导师可以自己课前消化一下学员的自我介绍中比较典型的叙述,课堂上可以作为素材有所侧重。

-- 我还没有想好这个环节。介绍有必要,介绍所有人也有必要。就像一个家庭,即使是钟点工阿姨,也是一分子,不可少。但怎么可以更简练呢?有所侧重也许是个好主意!


3,现在坐在电脑前回顾整堂课,有点感觉比较“泛”。可能作为导师来说,希望照顾到每一个学员,尽量让每一个学员参与度均等。但有些形式上的均等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员逐个把自己写的总结念给大家听。实际上我们听到的都是大家久已知晓的教条式道理,能在多大程度上触到各个带着问题来的妈妈内心的那个点?我是有些怀疑的。


-- 这个环节其实不是“念给大家听”,而是“念给自己听”,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赞同和感触。

Vocalization(说出来,不是在心里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后面学习新方法时,家长会发现,看教材上的句式和听别人说,都觉得很自然,但“自己说出来”却是另外一回事。

这个应该再课堂上先解释给大家,而不是只让大家念一下自己的“人生提醒”,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Vila最后一点说的。


4,不知道别的妈妈是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我们这三个小时学习的是“TOP CARD",但实际上我现在头脑里还不十分清楚地我今天具体学了什么?我从这堂课收获了什么?


     要不下面我先试着总结下看看:


     “首张卡片”指的是我们在面对问题时的第一反应,也就是本能反应。这个可能不是你最终作出的行为反应。或者说,这只是个意识上的反应。比方说,我第一反应我是乌龟型那种,怕压力和难过,追求舒服。但实际上我们日常的行为反应是复杂的。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状态下,不同心理状态下,你可能是老鹰,可能是狮子,也可能是蜥蜴。这么分析好像我们在课堂上给自己单纯地贴上某个标签似乎没什么意义。那么这个课程设置的意义在哪呢?意义我认为是在后面两页,即“卡片背后”和“优点”。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本能反应究出孩子身上问题的根源,比方说我为什么总觉得朵不自信呢,尽管她有那么多自信的理由。她不自信的根源就是妈妈不自信,妈妈虽然在家中表现得比较强势,而其实时常因为各种琐事紧张和烦扰,是否我那些时不时的叹息就是女儿不自信的根源?


     “首张卡片”体现的是最高程度的习惯,我最高程度的习惯,这几年来就是各方面压力和忧虑下的“乌龟”反应?所以尽管我给女儿足够多的爱,尽管我把她养得健康漂亮,尽管我给了她足够的陪伴和关注,但她还是被浸染得不自信?


      亲爱的Elly,要不你再帮我分析下看看?谢谢!


-- 除非进行专门的多个小时的一对一疏导,否则没有人可以帮别人分析。这么多的问号,就是自我思考的开始,而这个思考最开始的感觉就是“迷茫、混乱”。想一想、停一停、再想一想、再停一停...想和停,缺一不可。大概6-10个往复过程,大部分人自己就清楚了,同时也提升了自信。


5,另外,其实课堂上我也不时有些疑惑,像有些妈妈已经提到的一样。就是在课堂上我有时不知道你的意图是什么,把握不了活动的要领。可能还是你讲得不够清楚。


-- 这个以后要加强,说出来、说清楚。

非常感谢Vila!


***


Amanda:

怎么说呢,觉得ELLY的试听课,更加适合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正面管教理念的人,而且,很多的人,是带着问题来的,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中国传统的思维就是 这样的,我觉得ELLY的那种引导方式很符合正面管教的理念,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需要答案的群体,也要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不告之。小意见哈,仅供参考

-- 其实昨天说了:“没有人能告诉你要具体怎么做,可以立刻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咱们的习惯力量很强大,这个不仅仅是中国文化,很多西方人也希望直接“被告知”,人的天性使然,很正常。

反过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假如有人告诉你,你要具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就能解决问题。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小心,往往听从这样的具体意见,导致事情向错误方向发展。

打个比方,失恋、做生意赔、和长辈发生不愉快等等,如果你听到“你再去找她谈谈/你不要跟她有任何来往;去银行再贷款/努力把钱还完就行了;主动跟长辈道歉/不要妥协”这类的“解决方法”,非常具体告诉你“做什么/不做什么”,一定要小心。没有人能够100%客观、详尽地描述自己的情况,信息传递一定是不全面或不客观的。人们无法详尽表达的,是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 感受是做决定的关键。

意见和想法要听,但决定要自己下。

非常感谢Amanda引出这个话题。以后可以在课堂上把这些话告诉大家。


***

Shining香柠

三小时的课气氛超好,意尤未尽! 强大的理论和Elly犀利的解读, 让我觉得自己完全被洞穿。人总是很难面对自己, 但不管好与坏, 认识了才会有方向, 对孩子也是一样, 了解她的脾性和内心才能读懂她的目的和行为, 今天受益匪浅, 感谢 Elly!

***

子曦妈妈:

对于今天的课,我觉得挺好,特别是在讲首张卡片的时候,我收获很大,由于之前也上过各种类型的测试课,知道自己个性的优缺点,纠结过,挣扎过,但上完今天的课后,我以后不再纠结了,我想说,做为老鹰,我觉得挺好,我就乐意做一只老鹰,我希望像Elly说的那样,在上完一期课之后,能做一只不一样的老鹰...

—— 希望大家都能有这个想法:不论我是怎样的,都挺好。这样,才能渐渐地理解:不论孩子怎样的,都挺好。接受孩子的一切,是使用所有工具的前提。


***

舜妈:

我觉得如果先进行为什么来参加正面管教的学员分享~然后再介绍正面管教(可以再详细点),然后玩首张卡片,让学员坐到一起之后再自我介绍,这样兴趣会不会更大点?对我个人来说还是有收获~比较时间有限嘛~能引发思考就是踏出第一步.

-- 让人心里明白,才会感觉好。这的确没错。

按照不同类型的首张卡片坐在一起以后,再进行介绍,这也许是个好主意。这样的形式,也可能会带来“强化标签”的副作用 -- “看,我们老鹰遇到的挑战也差不多!” 这也是“首张卡片”的副作用 -- 虽然一再强调,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但“标签”符合人们追求简明、易懂、固定的天性,想不贴都很难啊。

这样的“团队形式”会不会强化这个副作用?先试试看,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方式!

非常感谢舜妈!


***

昨天一大早起床,看到Grace@康妮在线给我的私信:“Hi, Elly, 明天開始你又要忙碌好一段日子吧﹖別忘了要記得勞逸結合。當然﹐你也常說先要照顧好自己﹐但我想你一忙起來可能就會顧不上自己了吧。做老師的最重要的是要 保護好自己的嗓子﹐所以請記得要多喝水喲(在我上你的那期課時﹐發現你一講三四個小時都很少喝水)......祝一切順利﹑安﹑康﹗”

到了教室,梁良@可可莉斯 不但给自己准备了杯子,还给我和其他讲师也准备了杯子。一节课我喝了三次水!每次喝水,都想到Grace的话,每口水,都很温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