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页薄书”-- 中文

(2012-09-08 00:38:29)
标签:

孩子

妈妈

育儿

正面管教

非常感谢Monica,翻译得很用心很仔细!


***


我阅读了阿德勒的著作《生活可能对你意味着什么》和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战》,以及一本中文书:《阿德勒谈人格》 -- 该书为三本阿德勒著作《个体心理学的实践和理论》(1927年)、《理解人性》(1927年)及《生活可能对你意味着什么》(1931年)的摘要集合。


我们教授正面管教的活动之一“The Palm of Brain(手掌大脑)”时,我们总是说,正面管教不是让你永远保持完全的理性,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正面管教的作用是培养你的意识。没有人能够始终保持完全理性,这是事实。


但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尽可能地保持理性,才能合理教育并给予孩子真正的爱。然而在日常繁复琐碎的生活中,究竟应该如何做呢?


 我们正面管教课程的另一个工具是“不当行为目的表”Mistaken Goal Chart。我的一位同行曾对“错误信念”比较疑惑:“一个人的信念怎么会错误呢?信念是个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去相信一些事,那才是信念。”直到读了阿德勒的书,我才能清楚地回答她的问题。


以我有限的哲学和心理学知识,我认为阿德勒找到了人的“功能性成长”与“精神性成长”之间的最好平衡,这就是他的“个体心理学”——人,是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但同时又与周围世界紧密联系。


很多年来,我们得到这样的教育,“人类是最强的,人定胜天。西方历史唯心论价值有悖于历史唯物论”等等。而阿德勒的书里讲:从生理角度来说,人类是脆弱的,并比大多数动物都弱很多—— 人类天生具有“自卑情结”(the inferiority complex)。


自卑情结——在人类个性发展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 开始我对此有些疑惑。阿德勒的书中,又对“思想的力量”做了阐述,讲述人类每个个体为了变得更好而具备的创造力量!当我读到这里时,豁然开朗——与动物相比,人类在生理上脆弱、次等,甚至在我们人类内部,许多人与生俱来有生理缺陷,比其他人更脆弱;但是,这并不注定失败。


事实上,一个人,不论生理健康或残疾,如果他/她的人生目标是对单独个人生活的追求,那么不管这个人收获了多少,都没有意义 -- 这就是错误的信念。


因此,一个人需要通过与他人的联系与合作、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将生命聚焦在实现“三个人生任务”上:职业/工作、社会/友谊、爱/两性 -- 生命的意义。有了这个基本的思想和精神,任何一个“任务”提高了,其他两个也将一同提高,因为“这三者在生活中千丝万缕地联系着”。


 在这个基础上,我寻找到了保持理性的实质根基——检查我的动机:我完成这三个人生任务是基于自私的动机?还是基于“为他人谋利益”?


关于正面管教,阿德勒强调了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对于孩子将来可能出现的 “性格不稳定”(阿德勒称此为“神经官能个性”)或其他性格病状(抑郁、焦虑等),阿德勒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将孩子培养成家庭中平等的一份子,并让孩子充分感觉到。


而这个培养,需要家长自己发展出民主的个性、及恰当运用家长权力的能力,而不是惩罚或者骄纵。


 这对于当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尤其重要,在这里,一般来说,家庭中唯一孩子由父母和祖父母一起抚养。阿德勒提出的“双胞胎害处”-- 溺爱与忽略 -- 每天都在上百万孩子身上发生,而家长却对此毫无意识。思想平等、相互尊重、家庭民主和精神自由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如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肉体惩罚和过度表扬,仍是对待孩子挑战最常见的方法。而且,大多数学校教育没有比这好到哪里去。


如阿德勒所说(也与德雷克斯的观点一致):“当一个孩子(因被溺爱或被忽略的方式养育),而不能感觉平等,他们更有可能变得自卑或自负,同时发展出其他多种性格缺陷。”这就是孩子的错误信念,而孩子将生活建立在这样的错误信念上时,就会发展出多种性格缺陷。这个情况一直在中国发生着,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第一代孩子长大成人,这样的情况更多 -- 高离婚率,家庭分裂,犯罪倾向,及其他精神亚健康表现。


因此,家长/教师教育在我的国家非常急需。我幸运有机会成为一名正面管教的传播者。过去的10个月中,我教了四期课程。和学员妈妈们一同欢笑、哭泣、沉思,一起成长。越来越多的妈妈们正在掌握正面管教的工具、方法和态度,用健康的界线、无条件的爱和信任,保持她们的理性,全心将自由和成长的力量交还给孩子。这样的趋势下,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和孩子们会有坚实和灿烂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