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分享 -- 洗澡的惊喜 和 睡觉战争
(2012-03-28 12:34:28)
标签:
正面管教妈妈洗澡战争不出来睡觉兴奋疲惫孩子宝宝感觉思考育儿 |
分类: 正面管教 |
Linda和前面《
“正面管教”分享
“宝宝让妈妈好感动!”
宝宝都爱玩水,所以,每次洗完澡怎么让宝宝出来,一向是我的一个难题。
今天晚上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是我第一次单独让他洗,并且开了淋浴头给他玩,他拿着东冲冲西洒洒,很有成就感,非常兴奋,泡在澡盆里很久都不肯出来。我去叫了他几次,他都很坚决的说“不”!后来,我把淋浴头关了,并且按照书上说的,跟他说:“妈妈知道你很兴奋,很想再玩多一会。我再给你2分钟时间,2分钟后我们就不玩了,出来好不好?”他答应了。
2分钟后,我来到浴室,地上全是他泼出来的水,澡盆里的水已经有点凉了。不出意外,他仍然不肯出来。我想把他抱起来,可他身上滑溜溜的,又躲着我,抓几次都没抓到。然后我就有点火了,加上担心他着凉的想法涌上来,我就抓着澡盆,连他带水一起掀翻了。我知道不会伤到他,但是他害怕了,伤心了,大哭了起来。我用浴巾裹起他抱在怀里的时候,他一直哭着说“妈妈欺负宝宝!”,“妈妈欺负宝宝!”!
我抱着他,亲他,怎么哄都没用,然后我灵机一动,对他说“那我们去‘彩虹角’安静下来吧”。“彩虹角”是我俩两天前选的暂停角并起了这个好听的名字,这还是我们第一次使用。很灵,把他抱到了“彩虹角”他就不哭了,还坐下来擦擦脸对我说“不哭了!”。
我很高兴,觉得“彩虹角”真是有一种神奇的安抚作用!
我亲亲他,起身去给他倒水。远远的听到他在喊我,说着什么。我走近问他说什么?他说:“刚才洗澡时间太长了!妈妈不高兴了!”我惊讶极了!!宝宝又说“以后不洗这么长时间了”。哇!我觉得太神奇了!这是他第一次主动的正面的承认错误并且提出如何改正!我抱着他,亲吻他,对他说:“宝宝说这些话让妈妈好感动!”
毫无疑问,这是正面管教的力量!
后续
有了这次的经验,后来我想办法,把每次洗澡的结束当成了游戏。同样是把盆子掀翻,但已经不再是生气的举动,而是让我们都快乐的游戏!当宝宝已经洗了足够长时间后,我就跟他说:我们要玩冲浪了!然后他会抓紧盆子,我把盆子慢慢掀倒,宝宝顺着水流滑到盆子边,好象在玩冲浪一样!
水倒完宝宝也站起来了,他乐的咯咯笑,并且很期待下一次!快乐就这么简单,看你想不想寻找!
“睡觉战争”
虽然今晚的“彩虹角”发挥了功效,让我很开心,但是晚上的睡觉战争让我非常痛苦,到现在心里都很难受。
睡觉前的例牌:读书、讲故事、在床上玩、唱歌等全都做了一遍,过程中宝宝一会儿要吃山楂片,一会儿又说肚子饿,冲了奶给他喝。这些是平时没有的。
今天晚上他特别兴奋。终于关灯睡觉了,已经快两个小时了,他又说要去亲爸爸。以前也会,他经常临睡前还要把家里所有人亲一遍才肯去睡,即使在上床前已经亲过了。好吧,今天我让他自己去,我对他说“你自己开门去找爸爸,亲完后自己回来上床好吗?”他答应了,并且也做到了。
回到床上,我表扬了他,说他“说到做到”,结果这表扬让他更兴奋,没一会儿又说要去亲爸爸,还又从我身上爬过去,打开了门。我实在是忍受不了了,也掀被子起来,说“那好吧,你愿意怎样就怎样吧,我要去做我的事了,今天晚上你自己睡吧”。
宝宝刚开始还以为我跟他玩,后来发现不对了,我根本不理他也不看他,去换垃圾袋收拾脏衣服然后去洗。他本来缠在我腿上的,可看我的行走速度不象平时跟他玩那样,他脸色也变了,后来站在那里叫了几声“妈妈!”没得到回应后,放声哭起来。我心里也很不好受,但也不知道这时候该怎么办,去抱他是不是会更骄纵他?我硬下心不理他。
后来爸爸把他抱起来了,还到阳台上找我,让宝宝说:“我错了”“以后不会了”。我接过宝宝,他一到我怀里又哭起来。我努力想正面管教里遇到这样时要怎么办,也想不到答案。
后来我就轻轻拍着宝宝,说“妈妈很爱你。你有时调皮或者犯错误,妈妈会不高兴。但妈妈一样很爱你”。基本上我说一句话,宝宝就哭一声。后来他累了,趴我肩头睡着了。
今天早上还发生一件事,宝宝正准备跟我作对,我说“妈妈抱抱宝宝吧”,宝宝一下子变的很乖。这也是正面管教里学到的。
“彩虹角”的成功应用,都让我更加相信正面管教的力量。可是对这场睡觉战争,我真的很迷茫,底线要如何设定?对于我今天的情况,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怎么样?我今天的做法,会让宝宝产生不信任感吗?能弥补吗?
***
我猜有不少方法可以解决吧。
宝宝睡前已经有了“例牌”,但我仍然建议把这个“例牌”制作成“日程表”,用宝宝的照片一一排列出来,千万要让宝宝参与,参与越多,宝宝越会有“权力感”,遵守得越好。
当宝宝不能遵守时,比如像这天晚上,显然宝宝没有睡前应有的情绪 -- 平静、温暖、舒服等等,而是兴奋、开心。那这时候,妈妈可以做什么转换宝宝的感觉呢?我相信Linda已经开始在思考答案了。
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入睡,可以用“和孩子讨论问题的七个步骤”(和家庭会议基本相同),让孩子先说(或者替孩子说出感觉,共情),然后告诉孩子妈妈这时候的感觉(疲惫、烦躁、困倦、无奈等等)。再问问孩子:“你可以做什么,让.......(你的理智的目的)。”
最后,想想咱们昨天那个“烦恼压力”的直线/乱线图,想想这是常见现象?还是只今天?妈妈可不可以调整自己的期望?
等着Linda的继续分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