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慢性胃炎的11个问题
(2025-03-05 08:23:49)
标签:
慢性胃炎病情治疗检查保养 |
分类: 原创 |
1、如何判断慢性胃炎的病情程度?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病程一般6个月。基于胃黏膜的病理变化,其中又可以分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两大类。随着病情程度的逐渐增加,慢性胃炎会由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以及伴见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这个方向发展,严重的甚至还可能发展成为胃癌。
有些患者以胃痛、饱胀、嗳气、反酸、烧心等症状的程度来判断病情是否严重,这是不够恰当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慢性胃炎需要通过胃镜及胃黏膜活检的病理检查来进行诊断,分析病情不能只看症状。另一方面,上述症状主要由非萎缩性炎症所致,而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比较严重的病变,其症状反而并不突出。
所以,判断慢性胃炎的病情程度,主要依据是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不仅要看胃黏膜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是轻度的,还是中度、重度的,另外还要结合病变的范围、发展的速度等,进行综合分析。
2、慢性胃炎既要对症治疗,更要消除病因
慢性胃炎病人常常需要服用西咪替丁、奥美拉唑、伏诺拉生等抑制胃酸药,吗丁啉、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胃动力药,吉法酯、硫糖铝、瑞巴派特片等胃黏膜保护剂,有的还需要服用消化酶制剂、抗抑郁焦虑药物等。这些都属于对症治疗的范畴,只是治疗措施的一部分。要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避免炎症复发,还需要重视消除病因。
引发慢性胃炎的因素主要以下方面: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等药物,酒精等刺激性物质,以及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等。此外,病毒或其毒素感染,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环境变化,自身免疫因素等,也会引发慢性胃炎。
要消除病因,必须先明确病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比如,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以通过四联疗法杀菌;长期服用药物所致的,要及时调整用药;因精神紧张、作息不规律所致的,要设法缓解情绪、保障作息规律,等等。
3、幽门螺杆菌检测反复阳性怎么办?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现有证据表明,70%-90%的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而且感染一般难以自发清除,从而会导致慢性感染。
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四联疗法杀菌,一个疗程下来,清除率很高。但部分病人幽门螺杆菌清除之后,还会反复感染;也有一些病人应用四联疗法无效,幽门螺杆菌检测始终是阳性的。加上服药过程中,一些病人还会出现药物过敏、恶心、头晕、胃不舒服等症状,病人对继续采用四联杀菌可能不大愿意配合。
就我个人意见,如果检测如果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呼气试验指标比较高,症状比较明显,以前没杀过菌,那是可以先四联疗法杀菌,再针对胃炎进一步治疗的。如果杀菌后再次感染,而且呼气试验指标也不是很高,那就未必要继续杀菌治疗,可以通过服用中药,并加强胃的“保养”,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4、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有什么特别之处?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以中药为主,还可以辅以针灸、食疗等其他方法。总的来说,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是以整体调理为主,不仅要看慢性胃炎本身的症状表现,还要结合身体的其他症状以及舌象、脉象,通过辨证论治,最后提供一人一方的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
具体而言,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扶正,中医非常重视通过健运脾胃,来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
二是立足于祛邪,而不是灭邪、杀邪。尽可能地避免治疗过程中对人体的伤害,又能达到治疗目的。
三是所用的大多是天然药物,副作用相对更少。
四是强调忌口,提倡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一致,注重饮食调节和生活规律。
五是调摄情志,重视情绪的疏导、转移,以情胜情。
六是治未病,非常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5、胃镜一定要做吗,多久复查比较合适?
有些病人怕做胃镜会不舒服,或是怕活检时对胃有损伤,所以不大敢做胃镜检查。这种想法其实没有必要。
一方面,慢性胃炎的诊断是需要依靠胃镜及病理检查的,特别是发展到伴有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的,更是需要及时复查。所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胃炎、有肿瘤家族史的胃病病人,应该定期胃镜检查,同时常规做病理活检。
一般来说,慢性胃炎(特别是病变范围比较大的萎缩性胃炎)应该1~3年复查一次胃镜。伴有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和中度以上肠化的,应该半年复查一次;重度异型增生和型肠化(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则最好3个月复查一次。
另一方面,如果担心胃镜检查会有恶心、呕吐之类不适,可以选择做无痛胃镜检查。注射麻醉药后患者会进入睡眠状态,不适感就可以减轻了。
至于胃黏膜活检,是通过胃镜用活检钳夹取很小的一块胃黏膜组织,以便进行病理学诊断。活检钳取的组织非常表浅,大小一般是0.2-0.3mm左右,伤害非常小,很快就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的。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强调扶正祛邪,在清除幽门螺杆菌方面也是如此。
从九十年代到现在,有关中药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理试验有很多,包括不少清热、燥湿、解毒药,健脾、活血、行气药,都被证实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
但中医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不是按这个药理作用来组成方剂,只是选用药物时会适当考虑这方面因素。更多的是在分析病人症状、舌象、脉象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确定理、法、方、药。
我们以前做过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的感染程度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慢性胃炎时,就会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疏肝理气、清热化湿的力量。
总的来看,中医清除幽门螺杆菌,是通过整体调理来改变幽门螺杆菌的寄居环境,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祛邪于体外。中、西医方法配合使用,可以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改善临床症状,并提高远期疗效,降低幽门螺杆菌的复发率。
具有抑制胃酸作用的中药有不少,例如瓦楞子、白螺丝壳、海螵蛸、牡蛎、海蛤壳等。这类中药大多是近海、沿江的水生动物贝壳,味道偏咸,性质比较平和,作用以中和胃酸为主,和胃舒平、胃必治等西药抗酸剂相类似。与质子泵抑制剂等常用抑酸药相比,抑制胃酸中药基本上没有什么副作用,可以长期、大量使用。
还有一些中药,虽然在教科书上没有说,但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有一定的抑制胃酸作用,我们也会时常选用,比如浙贝母、珍珠母等。另外,个别中药如乌梅,本身是酸涩性质的,按理不能用于胃酸多的病人,但临床有时候反而会用来抑制胃酸。
中药抑制胃酸还可以通过药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比如,黄连、吴茱萸本身都不是抑制胃酸药,但两药按比例组成在一起,就是中医的一个方剂——左金丸,可以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胃痛、反酸;而吴茱萸配人参、大枣、生姜,组成另一个方剂——吴茱萸汤,同样可以治疗吞酸、嘈杂之症。
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人的症状、舌象、脉象都不同,就有可能属于不同的证候,接下来的治法和方药也会不一样。就慢性胃炎而言,大致可以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阻等不同证候,每个证候都有对应的治法和方药。
治疗慢性胃炎的中成药很多,同样要辨证使用。临床应用时必须看说明书上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是否与病人的证候相对应,如果药不对证,就有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延误、加重病情。
慢性胃炎的肝胃不和证,其中属于肝胃气滞的可以选用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等,属于肝胃郁热的可以选用加味左金丸、金胃泰胶囊等;脾胃湿热证,可以选用三九胃泰颗粒、七蕊胃舒胶囊等;脾胃虚弱证,属于脾胃气虚的可以选用香砂养胃丸、益气和胃胶囊等,属于脾胃虚寒的可以选用虚寒胃痛颗粒、温胃舒颗粒等;胃阴不足证,可以选用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等;胃络瘀阻证,可以选用摩罗丹、胃复春胶囊等。
9、中药逆转胃黏膜肠化、异型增生的效果怎么样?
慢性胃炎伴见胃黏膜肠化或异型增生,属于病变发展比较严重的阶段,通常被认为是一类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
但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应用中药进行治疗,是能够逆转胃黏膜肠化、异型增生的,只不过需要一定的前提。
一是医生的临床经验很重要。伴见胃黏膜肠化或异型增生的治疗,不同于普通的慢性胃炎,需要医生有这方面足够的临床经验才行。
二是疗程会比较长。我们曾经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进行观察,发现效果不够理想,最后确定6个月为一疗程。
三是总体逆转率还不是特别理想。我们一个疗程下来,大约50%多可以逆转。继续下一个疗程治疗,还能再逆转一部分。
四是中药汤药的治疗效果优于中成药。中成药因为无法加减等原因,逆转胃黏膜肠化、异型增生的效果是不如汤药的,而且还需要2、3种中成药组合起来使用。
为什么说慢性胃炎的预防主要靠日常保养呢?因为胃是天天对外工作的消化器官,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一般要2-4个小时,因为食物等因素刺激而产生炎症的概率很高。有人对2923例无症状体检者的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99.59%的个体有内镜下异常表现,绝大多数为慢性炎症(95.11%)。
所以,对正常人来说,只有做好日常保养,才能够确保没有任何胃的不适,胃的炎症也不会进一步发展。而有过慢性胃炎的人,胃黏膜修复和胃排空等方面能力会比正常人更弱,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做好日常保养是防止病情复发的关键。
日常保养涉及到饮食、情绪、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比如,吃饭要合理定时,不主张随意打破一日三顿的饮食规律;饮食要定量,八、九分饱即可;入口食物要冷热适中,水果也要少吃;还要避免酸、甜、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对胃黏膜有损害作用的药物。
情绪方面,要避免急躁易怒、闷闷不乐以及大喜、大悲、忧愁、惊恐等不良情绪,
具体来说,脾胃虚弱的病人可以选用山药、莲子进行食疗。这两种食物的性质都比较平和,而且都能够补益脾肾,另外前者还能益气养肺,后者还可养心安神。因为山药滋养脾阴,有助湿的嫌疑,所以湿气重的人不宜单独用。
如果既有脾虚又有湿滞,病人舌体胖大、舌苔厚腻的,可以选用薏苡仁、白扁豆进行食疗。其中,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脾胃虚寒、阴虚口干病人以及孕妇不宜食用。
蒲公英是治疗慢性胃炎比较常用的一个药物,同时也可以用来食疗。但其性质寒凉,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合食用。而且还有缓泻作用,如果用量过大可能会导致腹泻。
生姜是和胃止呕的良药,享年103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还曾经四十余年如一日,把每天食用醋泡生姜作为养生习惯。但生姜性质偏温,阴虚、内热明显的人就不适合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