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尽高山话紫溪
(2024-09-19 20:36:12)
标签:
紫溪铅山漫谈回忆行尽高山到紫溪 |
分类: 原创 |
宋代的黄履写过一首《题紫溪驿》的绝句:“行尽高山到紫溪,昔年曾此侍亲归。而今只见经游地,不见慈颜泪满衣。” 黄履是福建南平人,北宋嘉祐元年中进士后一直在朝为官,每次往返于中原、江南的任职之地和家乡之间,位于江西铅山的紫溪都是他绕不过去的地方,而在翻越武夷山的古道之前或之后,夜宿于紫溪的驿站也就毫不奇怪了。这首诗正是他丁忧期满响应朝廷征召,从家乡出发路过紫溪时写的。
紫溪驿作为古时入闽干道的重要驿站,自然也是来往的文人雅士喜欢题诗留墨的地方。除了刘弇后来途经此地写的《过紫溪驿读黄安中中丞留题》外,最著名的还有陆游的两首《紫溪驿》。其中一首《紫溪驿》另有一说是辛弃疾的《宿驿》,但从“病身安稳到江南”这一句来看,属于陆游的可能性更大。而辛弃疾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是与陈亮一起在紫溪等候朱熹多日未遇后所写,倒是与紫溪驿有着另一层的关联。
其实,历代名人写紫溪的诗还有不少。其中既有朱熹写紫溪岭的“明日振衣千仭冈,夜分起看月和霜。” 也有雷维翰的竹枝词“春茶熟后香风起,一路行人上紫溪。” 而黄公度的《题紫溪驿》、徐凝的《忆紫溪》、陈淳的《紫溪过日》、林光的《度紫溪岭》等应该也是与紫溪有关的。一生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的铅山文化名人程镜寰是紫溪篁村人,文史功底深厚,诗文享誉文坛,他的诗词中跟紫溪有关的肯定不少,只是历经浩劫,如今多已散佚。
要说起来,紫溪的山与水确实也配得上文人墨客的赞美。都说紫溪之名,得自于“紫气蒸腾,溪水环绕”这句话。作为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紫溪有着湿润多雨的气候环境,经常可以见到山川之间雾气蒸腾的自然景象。穿流而过的紫溪河,也不断分流而出,用一条条小溪把田野、村庄、人家都环抱在怀里。记忆里的紫溪,一直都是那个山环水绕、阡陌交错、炊烟袅袅的模样,望山满目青翠,看水清澈明亮。
山多岭也多,四周的山上似乎都有以“岭”相称的地方。小时候经常上山砍柴,荷树岭、紫溪岭都是时常经过的地方,文山岭、白石岭、擂石岭等也时不时听人说起。“磜”是客家常用字,意指高大的石壁悬崖,紫溪以“磜”为名的地方同样也是风景优美之处。广磜现在已经比较出名,经常会有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往参观。云磜同样也是山巅上的村庄,我小时候去外婆家都会从旁边经过,同样经过的还有一个叫白水磜的瀑布,景色都相当不错。
紫溪的水,是非常纯净的那种。在水浅的地方,河底下的沙石、鱼虾都清晰可见。水深一点的,则是小伙伴们夏天最喜欢去的地方。而更深的如螺丝团等处,多数人就不敢去了,说是有水鬼。这里的水几乎没有污染,三、四十年前设在郭家的紫溪造纸厂还一度排出过废水,后来也停产关闭了。从造纸厂溯流而上,可以到达后来建设的铁炉水库。我在紫溪中学读书时,曾经集体上山砍柴经过这段河流,对优异的水质、空气和两岸景色至今记忆犹新。
古时候,紫溪可以通水路,所以万里茶道把紫溪作为第一个集散地。福建崇安一带的茶叶,会由人称“崇安担”的挑夫沿闽赣古道挑到紫溪,再从水路运到河口集散。铅山入闽共有八大关隘,从紫溪出发可以到达的有五个,分别是温林关、观音关、分水关、桐木关、鸭母关。其中,经紫溪岭、车盘、乌石到分水关的路线应该是最常用的一条。小时候见过的古道,正中间铺着一排大的鹅卵石,两边则是密密麻麻的小、碎鹅卵石,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
人们评价一个地方,往往喜欢用人杰地灵来表述。紫溪作为一个山乡,应该也是当得起这四个字的。所以我的祖辈,才会因为“鹅峰挺秀,多毓文士”而于顺治八年迁居铅山紫溪。小时候曾听人说乡里某人的父亲是福建的一个大官,后来才发现最出名的是另一位开国将军陈仁洪,而著名画家华夏(程珊)也是紫溪人。乡友聚会的时候,我们会扳着手指细数从紫溪走出来的名人,发现那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从政、经商等有所成就的,已经有点数不过来了。
红色是紫溪的标志性颜色,因为这里是当年闽赣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桥头堡,中共铅山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也曾设在紫溪。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出过730多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陈仁洪、杨田铭等革命先辈的事迹也一直激励着后人。如今在紫溪随便走走,就可以看到陈仁洪纪念馆、勇士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桥等红色旅游景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紫溪的红芽芋产业不断发展,畅销全国,为紫溪的红色资源增添了新的内容。
说到食品,除了后来发展起来的紫溪红芽芋、莲子等农产品外,小时候印象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铅山人都会做、会吃的各种家乡小吃,如灯盏粿、夹子粿、大米粿、千层糕、熬笋、肉圆粿、韭菜饼、冻米糖、茄子干等。直到有一天看到“紫溪烫粉”的招牌,才忽然意识到这也是紫溪的特色之一。小时候偶尔吃烫粉,基本上都是在汽车站隔壁的饮食店。那里还有一个据说当年参加过红军,受伤截肢后拄双拐卖点心的刘拐子,陪伴了大家许多年的记忆。
感谢4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让我们这一代人有机会走出家乡,感知更加广阔的世界,投身更大的社会舞台,施展才华,实现抱负。但无论走到哪里,紫溪都是我们的根,系着我们的情。很庆幸,我们在异地他乡也能经常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和温度,也有缘和家乡人一起在外打拼,并相互扶持和鼓励。同样也很欣慰,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家乡走出来,逐渐风生水起,但又不忘故土,反哺家乡。
出走半生,归来还是那个我。再看紫溪,山川幸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