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配合中医治疗?

(2024-03-08 18:01:38)
标签:

对话中医

健康

科普

配合治疗

文稿

分类: 原创

1. 为何强调配合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疾病,非常病人的配合。因为中医治疗的目的是纠正人体的失衡状态,强调整体调理。如果不能根据病情需要,系统、完整地配合进行治疗,就有可能达不到理想的疗效。

另一方面,中医的治疗方式比较特殊,也需要病人很好地进行配合。比如,中药的煎煮往往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烊等特别方法,服药也有温服、凉服、顿服、频服等不同要求,只有按要求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药效。

中医治疗还非常重视病人自身的调摄。包括饮食、起居、情志等多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宜、忌事项,比如忌食生冷辛辣、适当辅以食疗等。这些都是需要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配合的。

2. 如何保存中药?

病人自己保管的中药饮片和中药汤液,主要应避免受潮、发霉、变质等情况的发生。所以,储存中药温度、湿度都要适宜。

一般情况下,中药饮片应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保存。装中药的袋子也应该打开,以免过于闷热。多数中药还需要注意避光保存,不宜在阳光下久晒。

如果所处环境过于潮湿、闷热,不利于中药饮片的保存,也可以考虑放在冰箱中冷藏。而煎出的中药汤液,一般都应该及时放入冰箱低温保存,但饮用前应先加热。

医院代煎的中药,都是密封真空包装的,放在冰箱冷藏保存即可,但也不宜保存时间太长。特别是夏天,冷藏保存时间应在7天以内。我们可以将超出这个时间的中药包先冷冻保存,服用前一天改放到冷藏。

无论何种方式保存中药汤液,服用前都要注意观察性状,有变味等异常现象就不可服用了。而病人自己煎煮的中药汤液,一般不建议隔夜存放、服用,以免药液变质。

3. 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

中药煎煮很有讲究,方法用对了,才能充分发挥出中药的效果。

中药饮片一般都经过加工炮制,没必要冲洗,但应该先浸泡0.5~2小时,以便更好地煎出中药的有效成分。

煎煮中药不宜用金属器具,以免与药物产生反应而影响药效,甚至产生危害。煎煮用的器具以瓦罐、砂锅为宜,亦可用搪瓷的器具。

通常在煎煮之时,把饮片倒入药锅内摊平,加冷水至高出药面1cm左右。煮沸之前用武火,煮沸之后用文火。但一些治疗外感疾病的中药,煮沸之后可以继续武火煎煮几分钟,而不改用文火。

文火煎煮时间一般20~30分钟即可,滋补类中药的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一些毒性中药则要花费更长的煎煮时间。通常情况下,1剂中药需要煎煮、服用2次。

一些中药还要按特殊方法煎煮。先煎是为了增加矿石、贝壳等类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一些药物的毒性,先煎30分钟左右,或更长时间。后下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坏,在中药煎好之前5~10分钟入药即可。

其他特殊方法还有包煎、冲服、烊化、煎汤代水,等等。

4. 药引是怎么回事?

病人在看病时,可能会听到药引的说法。有的医生还会让病人自己去准备医院里没有的1、2味药(特别是药食两用的中药),用来作为药引。

那么,药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归纳起来,有两层含义。

一是引药归经的意思。中药药性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甘辛苦咸)、升降沉浮、有毒无毒,还有一个就是归经(也就是药物更擅长进入哪个脏腑、经络发挥作用)。

 药引则是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在一张处方中,是否需要药引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自己去配制。

药引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起到增强疗效、解毒、保护胃肠道等作用的药,比如甘草、生姜、大枣等,有时候是需要自己去配制的。

5服用汤药不是一口喝下那么简单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喝中药很简单,端起碗一口气喝下去就行了,其实并非如此。

通常情况下,中药汤药都是每天一剂分早晚两次(也就是一次性服下去)。但对于急、重病人来说,就可能需要一剂药随煎随服,甚至一天两剂了。

即使是分早晚两次服用,也有饭前、饭后、睡前服用的区别。一般来说,滋补类或帮助消化的中药,可以在饭前服用,以提高吸收效率或促进脾胃运化;镇静安神的药物可以在睡前服用。其他药物大多是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服用,以避免对胃的刺激或影响消化功能;而且晚上这一次,要尽量在8点钟之前服用,以免影响睡眠。

从汤药的温度来说,一般药物均宜温服。但治疗伤风感冒、温通血脉的药物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或祛寒的目的。而清热解毒、止吐药等,则可以稍冷之后服用。

服药时还要注意顺应病人的具体情况。比如,真热假寒的病人,汤药宜温服真寒假热的病人,汤药应冷服。

此外,喝中药还是饮食宜忌等方面的讲究

6忌口与“发物”

服用中药是非常强调“忌口”的。这种忌口主要跟两个方面有关,一是疾病本身的康复,二是药物的吸收利用。凡是会诱发、加重病情,或是影响药物吸收、利用的食物,都在禁忌范围之内。

比如,脾胃虚寒的胃肠疾病,要忌食生冷、滑利的食物;阴虚内热的病人,应忌食辛辣、燥热的饮食。秋季气候干燥,不宜过食辛温大补之品。女性经期也要慎用生冷食物,等等。

在谈忌口的时候,常常会提到“发物”。“发物”是指一类容易诱发新、旧疾病,或会导致疾病加重、影响疾病治疗的食物。主要有辛辣刺激、虾蟹、海鲜等类食物,以及羊肉、狗肉、猪头肉、公鸡等一些肉类。

总之,忌口(包括发物)都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医生明确提出的饮食禁忌都应该慎用。

7. 关于情绪调节

中医认为情志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调节好情绪状态不仅有助于预防疾病,还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而在情绪调节方面,中医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中医把情志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并认为这些情志与脏腑、气血的功能密切相关。脏腑气血的变化会影响情志的变化,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伤脏腑气血。

所以,中医在治疗这类疾病的同时,非常强调情绪的调节。既要避免不良情绪爆发,也要防止其长期积累,因此重点是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除了可以通过倾诉、运动、移情等方式进行疏导之外,中医还创造出情志相胜的方法来调节情绪,比如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等等。此外,还可运用饮食调养、推拿按摩等方法来调节。

8. 关于起居作息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有这样一句话:“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符合规律的起居作息对身体健康何等重要,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更要注意加强。

中医对起居作息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也就是起居作息要结合人体的生理常度,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形神俱养、促进健康,有疾病时也能更好地康复。

比如,子时(11时至1时)是一天中阴气最盛的时刻,在此之前就应该安卧休息,以避免对身体潜移默化的伤害。我们的饮食也需要合理定时,这样才能保证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运行。

还有劳逸适度,服装顺应时令、适合身体,居住环境有益于健康,等等,都是起居作息需要重视的。

9. 关于适当运动

中医推崇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来疏通经络气血,和调脏腑功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以肢体运动配合呼吸吐纳导引”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但中医对运动也是有要求的,那就是适度。因为过度运动会损耗人体的阳气,也容易损伤筋骨、肌肉。所以《黄帝内经》中既有“不妄作劳”的要求,也有“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警句。

每个人的身体状态不同,适合的运动量也不一样。我们可以用微汗、微喘,来作为运动是否适度的标准。不提倡那种大汗淋漓、过于疲劳的运动方式。但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对于康复阶段的病人而言,运动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应从慢运动开始,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八段锦、五禽戏等导引养生功法,都是比较适合康复锻炼的。

10. 治疗的同时需要食疗和吃补品吗?

食疗是指应用药食两用的食物来调节机体功能,达到不但疗病,并可充饥”的目的。滋补品是指弥补人体气血阴阳等亏虚的营养品,既有属于食品的,也有归属于药品或保健品的。

中医对药物治疗之外的食疗和补品是比较重视的。例如清末民初的中医大家张锡纯,他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关于食疗的方子随处可见。现代的中医专家中,也有许多人对中药药膳有深入的研究。

但一个人是否需要食疗和吃补品,还是要由医生根据你的身体情况来进行判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方法。因为即便是药食两用的食物,也是利用自身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差,用得不对路反而会损害人体健康。有些人只用药物治疗即可,也没必要食疗和吃补品。

此外,我们吃进去的东西都需要脾胃来运化。对于脾胃功能不好的人来说,食疗和吃补品就更要慎重考虑了。

11. 可以同时进行其他中西医治疗吗?

中医治疗疾病并不只有内服中药这一种方法。根据病情需要,同时采用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的情况也有很多,比如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失眠、骨关节病等,且往往效果会更好。

至于同时运用中医、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则属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范畴。比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科、各系统的疾病,手术后或放化疗的同时应用中药配合治疗,等等。这种结合治疗是以提高临床疗效作为基础和前提,而且要通过深入研究证明其安全性之后,才可以在临床上实施。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病人会自己选择同时应用某些中西药物,这是不够妥当的。因为针对中、西药物合用后的不良反应,目前的研究在总体上还不够充分,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才可以合用。

12. 为何不主张频繁换医生?

有一些病人看病时急于求成,一个医生这里看了还没多久,就因为感觉效果不够理想或想找更有名的人看,从而频繁更换医生。这种举动是不可取的,往往还会因此而耽误疾病的及时治疗。因为每个医生对你的病情都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处理的原则也不尽相同,频繁换医生就意味着每次都重新开始。

实际上,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一开始大多是针对你的病情、根据自己的经验按常规进行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则会分析原因,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这样一个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特别是一些难治病、慢性病,所需要的时间还会更长。

所以,病人首先要对医生有信任感,这样才能坚持治疗。除了一开始要尽量找适合自己的医生之外,暂时效果不理想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注意和医生加强沟通,准确反馈治疗前后的情况,避免遗漏相关信息,以便医生更有性地调整治疗方案。

即使需要另选医生,一定要将此前的病历或处方保存好,以便让新的医生能全面了解的治疗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