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气有强弱,禀赋有阴阳”看中医体质
(2022-05-20 10:38:21)
标签:
中医体质脏气禀赋景岳全书 |
分类: 原创 |
《景岳全书·脏象别论十八》在阐述脏象之义时,强调“经有所未及,而同中有不同,及有先同后异者,俱不可以不辨。”提出“其同中之不同者,则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相对而言,脏气之强弱、禀赋之阴阳,不变为常态,但也可能会有变化。“夫不变者,常也;不常者,变也。人之气质有常变,医之病治有常变,欲知常变,非明四诊之全者不可也。”
脏气各有强弱,体现于外的是生理功能的强弱。“脏有强弱,则神志有辨也,颜色有辨也,声音有辨也,性情有辨也,筋骨有辨也,饮食有辨也,劳役有辨也,精血有辨也,勇怯有辨也,刚柔有辨也。”脏气过强或者过弱,都会影响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至于明辨脏气强弱之法,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即可,“因其外而察其内,无弗可知也。”
禀赋各有阴阳,则可从人的宜忌等方面管中窥豹。“或以阴脏喜温暖,而宜姜,桂之辛热;或以阳脏喜生冷,而宜芩,连之苦寒;或以平脏,热之则可阳,寒之则可阴也。”“有宜肥腻者…有宜清素者…有气实不宜滞,有气虚不宜破者。有血实不宜涩,有血虚不宜泄者。有饮食之偏忌,有药饵之独碍者。有一脏之偏强…有一脏之偏弱…有素挟风邪者…有善病湿邪…此固人人之有不同也。”
文中同时也指出,人之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饮食、情志以及疾病转归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其有以一人之禀而先后之不同者,如以素禀阳刚而恃强无畏,纵嗜寒凉,及其久也,而阳气受伤,则阳变为阴矣。或以阴柔而素耽辛热,久之则阴日以涸,而阴变为阳矣。不惟饮食,情欲皆然。病有出入,朝暮变迁,满而更满,无不覆矣,损而又损,无不破矣。”
《景岳全书》对于脏气有强弱、禀赋有阴阳的这篇论述,所探讨的正是中医体质问题。对于中医体质,早在《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中,即有关于“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但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国医大师王琦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其“中医体质九分法”广泛应用于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等。
当前,对中医体质的研究和应用还在不断发展之中。特别是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实践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景岳全书》关于脏气有强弱、禀赋有阴阳的论述,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医体质的“内核”,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是先天观。人之脏气、禀赋与生俱来,在刚出生或胎儿期就已形成。对人的体质干预,需要从父母体质及孕期开始。
二是平衡观。“强中强者,病其太过,弱中弱者,病其不及。”无论是某一脏气的过强、过弱,还是禀赋阴阳的偏颇,都不利于身体机能的协调。
三是发展观。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平时的饮食偏好、长期的情志影响以及疾病治疗等,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需要积极发挥中医养生、治疗的正向作用。
四是可辨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是辨识中医体质的不二法门,现代仪器设备和信息系统的介入,将极大地促进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