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流派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2017-08-29 08:15:53)
标签:

中医流派

传承

发展

问题

思考

分类: 原创

摘要  中医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条件,师承教育、临床名家、文化学术环境、行业聚集发展等都是其不可缺少的“土壤”。当前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医诊疗规范化、标准化对流派传承发展具有约束作用,便捷的信息传播淡化了流派传承发展的文化和技术基础,具有鲜明学术特色、能够作为流派核心的临床名家较少,中医流派传承工作中学员“传而不承”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文化学术氛围,积极促进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要尊重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有序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要加强流派传承规律研究,促进中医药学术的繁荣与发展;还要改革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培养新一代中医流派临床名家。

关键词:中医流派 传承 发展 条件

中图分类号:R192.3   文献标志码:

1 中医流派传承发展的积极意义

中医流派传承发展是我国医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现象,大致可分为地域流派、学术流派、世医流派三类[1]。与伤寒派、温病派、寒凉派、补土派等学派不同,中医流派目前更多的是指地域性医学中,具有临床特色及传承脉络,但又未形成系统学说的派别[2]。《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对海派中医流派即定义为“上海近现代开放、发展过程中,起源或发展、成熟于上海地区,具有某种特定医学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术、特色技法的传承发扬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明确该流派应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有独到临床技艺和诊疗特色,有较为清晰的学术源流、传承脉络和一定的历史影响及公认度”。

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既有利于弘扬中医特色、推动学术争鸣,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又有利于培养人才、造就名医,满足百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在当前国家着力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形势下,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具有进一步的积极意义。一方面,中医流派传承发展是国家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另一方面,中医流派传承发展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同时,中医流派传承发展也是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多层次中医药骨干人才的有效途径。

2 中医流派传承发展需要的条件

中医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条件。宋咏梅等3通过分析“十五”、“十一五”立项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课题中的209位名老中医,提出了学术流派必须有著名医家作为核心人物、有鲜明的学术思想、有稳定的传承体系。王莹莹等4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认定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学术流派的典型代表,二是具有创新而独特的学术思想、认知方法和临证思辨特点,三是具有源远流长的学术渊源和根基,四是流派的学术思想能够指导临床医疗实践,五是学术流派在一定地域或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六是具有稳定的传承医脉。李友白等5总结孟河医派的发展背景,认为包括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医商聚集、学术交流等诸多方面。

从海派中医流派等典型中医流派的发展历程并结合中医流派相关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流派传承发展所需要的主要条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承教育。无论是传统的家族传承、拜师传承,还是近些年来盛行的工作传承、专项传承等,中医流派的传承主要还是依靠师承教育模式。二是临床名家。作为流派的一代宗师以及传承人中的佼佼者,都必须是疗效显著、影响力广泛的临床名家,如此才能形成流派并得到发展。三是足够包容的文化环境和活跃的学术争鸣。流派具有异于常规的特色之处,不仅需要有包容的文化环境赖以生存,还需要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四是地域内的行业聚集与经济发展程度。中医流派的发展,需要相当容量的医疗服务市场作为支撑条件,对地域内经济发展和行业聚集程度具有一定的要求。

3 当前中医流派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

许多中医流派的传承,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由于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既有其固有的内涵和模式,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中医诊疗规范化、标准化对流派传承发展具有约束作用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统一教材、课程设置的中医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教育的主要模式。这种规范化的教育模式,本身就不利于流派特色的传承与发展。随着中医临床质量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医诊疗规范化、标准化的呼声也日益强烈,有关中医临床术语规范、诊断疗效标准、病种临床路径的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渐兴起。如何妥善处理规范化、标准化与中医流派特色发挥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中医流派传承发展的重要课题。

3.2 便捷的信息传播淡化了流派传承发展的文化和技术基础  地域性中医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所在地域文化、技术差异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方便快捷的背景下,此类差异的影响已越来越小,中医流派传承发展的文化和技术基础逐渐淡化。一方面,由于信息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医药学术思想的趋同性特征日益显著;另一方面,先进技术方法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在一定区域内长期保持某种独有中医诊疗技术、特色技法的可能性也明显减少。

3.3 具有鲜明学术特色、能够作为流派核心的临床名家较少  中医流派的核心人物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临床名家,当前名老中医是其主要来源。但名老中医并不一定都能承担此任,只有具有独特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且形成稳定传承体系的,才能成为一派核心。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临床名家的培养,涉及教育模式、学术传承、理论研究、临床实践以及人文素养等诸多方面因素,是我国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点,还有待于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改革探索。

3.4 中医流派传承工作中学员“传而不承”的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在汲取地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以继承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医流派学术传承、临床运用、推广转化的新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中医流派传承发展工作中,也存在学员学术思想延续性不够、评价使用机制不尽完善等方面问题。例如,师徒间虽有学术思想的总结研究,但在学员的学术成果上缺乏流派学术思想的延续,学员本职工作中亦无流派传承方面的评价要求,还存在“传而不承”现象。

4 促进中医流派传承发展的若干思考

促进中医流派传承发展,需要培植适宜的“土壤”,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

4.1 营造良好文化学术氛围,积极促进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  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需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和相互交流、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需要较为完备的师承教育体系。相关各方要从政策措施、学术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致力于营造有利中医流派传承发展的文化学术氛围。同时,还需要从鼓励中医药人员自由流动、搭建中医流派传承发展平台等方面着手,促进资源的优化整合,发挥集聚效应。

4.2 尊重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有序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中医临床诊疗的特点体现在个性化治疗方案、对医生个人经验的依赖等方面,指导临床的中医药理论也存在多种选择,而非单一的标准。因此,在实施中医临床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时,需要充分尊重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符合公认的中医药理论和技术规范要求,又要为独特的学术思想、临床技艺和诊疗特色保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4.3 加强流派传承规律研究,促进中医药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比较、挖掘等,进一步加强对中医流派传承传播规律的研究,从具有时代特点的共性传承传播规律中寻找适合今后流派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空间。积极开展信息时代中医流派传承发展路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中医药学术思想、技术方法等的推陈出新。通过深入研究探索,为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创新、为新时期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4.4 改革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培养新一代中医流派临床名家  在中医流派传承工作中,要以传承人才的培养、使用为核心,既传承学术思想,又产出学术成果,并提高流派的临床疗效。对流派传承人才的评价,应以流派学术思想的延续和弘扬为主要标准,并在人才的后续使用、考核等方面增加相应的要求。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的选拔方面,也要突出其鲜明学术特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仁寿.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中医药文化,2009,(4):19

[2]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3

[3] 宋咏梅,王振国,刘更生.关于当代中医学术流派评价的几点认识[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349

[4] 王莹莹,杨金生.对中医学术流派与传承方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44

[5] 李友白,刘跃光,郭胜伟,等. 孟河医派传承模式研究及对中医教育的启发[J].中医杂志,2012537):544

发表于《江苏中医药》2017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