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分工、细分市场看传统中医模式
(2014-10-30 09:34:48)
标签:
社会分工细分市场传统中医模式中医药发展 |
分类: 原创 |
家里有一个面包机,两年时间里只用了2次,原因是虽然自己做的面包可以想加什么就加什么,但味道没人家面包店的好,花费的工夫和经济成本也大大地不合算。类似事情在清晨的街上也能看到:几乎每家卖早点的店铺、摊头之前,都有平时看不到的排队现象。原因差不多,因为自己做的点心不一定可口,而且早上时间紧张,自己蒸煮费劲、费工夫。
在这里面,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分工的问题。从前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时至今日,如果细算起来恐怕三千六百行也不止。这种趋势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是越分越细的。因为你不分得很细,就做得不精、不好,在竞争面前就容易被社会淘汰。
出现了新的行当,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行当、传统的技术、传统的模式就没用了。只要社会上还有这类的需求,它们就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只不过面对的是细分过的市场和份额罢了。比如,许多手工制作的商品,虽然没有现代工艺和生产条件下的成本等优势,但仍然会有自己的购买者;一些家传的技艺,同样也有相当的竞争实力。
常有行业内外的人说应恢复传统中医模式,行业主管部门近年来在推进中医坐堂门诊、学生跟师学习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7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传统中医诊所、传统中医师的发展问题。这些提法、做法除了担心中医传统理论、技术、方法等是否能得到真正继承外,市场确有这方面需求也是重要的因素。否则的话,没有病人自发前来“捧场”,一切都是空的。
但不管怎么说,中医类医院也好,中医药院校教育也好,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分工的客观要求。不这样做,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能更加边缘化。而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如何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自己的学术,扎扎实实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