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漫长而又渺小,其中最值得回味的往往还是童年的经历。在我的儿时记忆中,那走乡串户的小货担就是一个独特的景象,偶尔会在回忆中浮现在眼前。
我的童年是在武夷山下的老家度过。或在自己家,或在20里外的外婆家,都是依山傍水的乡村。虽然那时乡下的物质生活非常简单,但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倒也过得自由自在、其乐无穷。
那时还是改革开放之前,公社的商店数量和商品种类都很少,村里就更没有商店一说了。好在不时会有货郎挑着小货担来到村里交易,既有提供小商品的,也有给人染布、修电筒、修雨伞乃至修钢笔之类专业点的。
我们这些小不点更关心的是挑着饴糖来换货的那种。货郎基本上都是挑着一对竹蔑编成的箩筐,把两个筐盖倒放,其中放上偏硬的饴糖,饴糖上面再盖上纱布遮挡灰尘。开始时箩筐内都是空的,以便于存放和村民交易后得到的物品。
乡里人都把这种饴糖小货担叫做“点点敲”,因为货郎拿到村民物品后,都是用一块类似刨片的铁制品插入饴糖,再用一把小锤子把饴糖敲下来,而且货郎也实在有点小气,得到的物品体积挺大,敲下的饴糖则只有一点点。
货郎进入村镇,时不时地会吆喝几句,但更多的时候只是用小锤在“刨片”上敲打,听到“点点敲”的声音,大家就知道可以出来换货了。
小朋友拿出来交换的物品中,主要有牙膏皮、鸡肫皮、团鱼壳等,因为这些都属于他们可以支配的范围。如果要把家里不用的生活用品拿出来交换,就必须要大人点头才行了。
一拿到饴糖,小伙伴们往往都是迫不及待地就往嘴里送,哪怕再少也是要细嚼慢咽的,吃完之后似乎还能回味挺长一段时间。那时的饴糖感觉真的很甜,一方面因为那时候掺假的东西少,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当时的食品太少,糖是儿童补充营养的有效途径。
想想如今的小朋友,既不缺食品,而且多半怕胖,对这种在卫生方面有一定缺陷的“三无”饴糖恐怕是避之不及的了。即使在乡村,“点点敲”大概也已绝迹了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