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临床科研的人都知道,临床研究主要针对具体的病种,甚至于在一个病种下面还要细分。因为普通的门诊(包括专家门诊)病种很多,对收集科研所需的病例来说并不完全符合需要。所以,医生们会为此在媒体写些文章宣传这些病种的知识,一方面是科普,另一方面也帮助集中病例。
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跟随导师做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论治的课题。期间正好有导师的一个就诊老病人是新民晚报的记者,于是请他帮忙登一篇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的短文。当时三级中医医院的门诊病人还不像现在这么多,导师一上午大约看三、四十号。等到报纸登出文章之后,病人突然剧增,挂号的病人就有七、八十人,还有些病人实在等不及改挂了其他医生的号。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几个月之后还会有病人拿着报纸找到医院来就诊。
在二、三十年前,报纸、杂志的威力就是这样强大。但到了今天,随着网络的兴起、发展,纸质媒体的影响力已经下降,网络的力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从浏览新闻来看,依靠报纸来获取新闻信息的人数,我估计至少比以前减少了30%以上。在我的身边,不论是单位同事还是亲朋好友,大多数已经改从互联网的门户网站上看新闻了,家中报纸也多半属于单位福利赠送的,所起的作用只是闲余随便翻翻而已。
去年十月,我在市中医文献馆门诊部增开了一次周日上午的专家门诊。因为地方不大好找,老病人由于地域关系也不大会到此就诊,我便请上海中医药报的小何帮我安排在他们报纸上登一篇胃癌前病变中医药治疗的文章。文章出来后,确有一些病人拿着报纸前来就诊,但与上面那次的效果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事后分析,除了报纸的影响面不一样之外,人们的阅读媒介改变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与此同时,我开辟的另一“战场”却产生了出乎意料的作用。
我是去年十月底发现“好大夫”这个网站的,一番了解之下发现很对我的“胃口”。因为在这里,每个医生可以拥有自己的网页,除了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专业特长、门诊时间等信息外,还设有咨询区以接受病友的咨询(也可到推荐咨询区主动回答问题),并可在文章区发布自己的科普文章。这样一个网页,不仅有助于向病人推介医生,更重要的是为病人了解相关信息、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解决了医生门诊时来不及做的咨询服务等难题。
自从去年十月底在“好大夫”开通个人网页之后,我的这个网页浏览量就逐渐地快速攀升,至今总访问次数已达到70多万次,每天的访问量多的时候已有5000次左右。如今,我的新病人中不少都来自网上的咨询患者,就诊病人想要知道的有关饮食宜忌、养生保健知识也可从网页中来了解。碰到我因外出开会等原因而停诊,病友们通过网页即可知晓,避免了走冤枉路和打电话查询的麻烦。
在几个月前本市有关中医药科普宣传的一个研讨会上,我就向大家“推销”自己的观点——科普也要讲究绩效,不要把科普宣传仅限于在报纸上写文章和出书、搞活动上。你写一本书要花半年、一年时间,如果最后只卖出几百本书,所起的效果是很有限的。传统的途径、方式有其特点,也有明显的不足,科普一定要抓住“眼球”才行。因此,要高度重视网络等新兴媒介的作用,不断创新科普产品,发动大家一起来参与,把中医药科普做得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