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校长不必都是院士(转载)
(2012-03-08 22:09:13)
标签:
大学校长院士教育杂谈 |
分类: 观点 |
据《文汇报》消息,今年2月20日,只有48岁的陈吉宁接替已67岁的前任校长顾秉林正式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成为清华大学30年来最年轻的一位校长。然而,这些年北大、清华、人大这些著名高校似乎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校长都要由院士担任。清华这次一反常规,使陈吉宁接掌清华的争议持续不断。反对者认为,优秀的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学术大师,尤其是在一线名校之中,不是院士的校长可能难以服众。但支持者认为,要管理好一所大学不是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就可以,有一个懂管理且专心于管理的校长,能够让清华出更多的院士。
据我在高校多年工作的感受和观察,大学校长、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校长是不是院士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校长有没有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没有开阔胸怀和视野、有没有带领本校师生员工选择最佳路径抵达符合本校实际的奋斗目标。这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所言,“作为校长,是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重要,还是把自己的研究做好重要?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明白,鱼与熊掌恐难以兼得!”
这里,秦绍德提出了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即大学校长是先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不是先想着把自己的学问、课题等个人的问题解决好。所以,院士不院士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校长在这个众人和社会关注的位置上是通过行政资源等渠道,还是通过学术载体等渠道为自己赢得包括院士在内的荣誉称号、学术影响?如果仅仅通过前者获取,群众意见很大;如果通过后者取得,时间和精力有限,一般很难做到。据了解,在去年年底新增的54名工程院院士中,有13人为现任高校校长、副校长,相比上次增选人数明显增加,其中现任高校校长就有6人。一个人再怎样逞强,他的自然生命力总是恒定的。既要做管理,又要做学问,两头都不耽误的情况很难出现。记得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肯定是常春藤学校)的校长十几年下来,自己专业的专著没有出版过一本,唯一出版过的一本就是管理学方面的——这样的专著,也就是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办学财产;这样的专著,也就是意味着校长荒废了自己的专业、增值了学校的无形资产;这样的专著,也就是预示着学校的后来接班人不管是什么专业的,也不管也没有专业,只要一做校长就要全身心投入管理、全身心注入心血、全身心担当使命!
校长不要院士身份,在当前还具有超凡脱俗的意义。因为,事实上“院士”的职称和“教授”的职称一样,本身已经开始贬值。很多部长、局长、校长等都想着“院士”的头衔,这些想的人你说他“想吃天鹅肉”,有点过分;但想的人“四处伸手”、以致“贪得无厌”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明明只是一个可能性,在不少已经官至局级或局级以上的级别的领导那里,有不少人往往会利令智昏,以为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是内行。记得沈从文先生在博物馆工作时,上级领导关照他明天会有外宾参观,请他做好介绍包括服饰在内的准备工作。可是,明天到了,一位陪同外宾的副市长却自以为单凭自己的文学根底不要沈从文介绍也能够把中国古代服饰讲好,他把沈从文凉在一边;当然,沈从文也很大度,没有点穿这位领导的软肋——这样的实例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如果院士、专家这样的头衔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官员队伍中,只能使我们领导的形象更受不良事物的影响,半瓶醋的人越来越多,自我感觉好的人越来多,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却不仅是个人的尴尬,更是我们事业的困难、更是我们干部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而不是深入群众、拥有群众支持的可能性增大!
实际上,教授们、员工们、学生们需要的不是学术水平高于自己的领导,他们需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为教研和科研提供良好管理和保障、能够创造环境和机会的校长。用这样的眼光看,校长是不是由院士来当就不重要了,当然政府官员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来执掌高校也不一定好。最好的人选是,长期在学校工作,学术研究有一定基础但不一定是一流的,而管理能力却很出众,就像美国当年研究原子弹工程的最高领导,在哪一个领域内都不是一流专家,但在通识方面、通才方面却是他人(包括一流的物理学、力学、化学等专家)难以企及的。
清华大学是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校长身份上,它能够不唯名、不唯上,不为虚荣心所束缚,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希望全国各地的学校、尤其是校长或可能当校长的人士,更要认真和务实地仿效之。
来源:东方网 作者: 张生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