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建筑我是个彻底的外行。想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我的第一志愿还是省内某高校的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但阴差阳错之下却被录取为第二志愿。如今本人从事中医的医、教、研、管工作已近30年,当“鲁班”的理想早就烟消云散了,有关建筑的知识自然还处于“扫盲班”的水平。前不久,有同乡学者谈到建筑和中医的关系,提出想把中医相关的“整体观”、“天人相应”等理念用于现代城市建筑外观方面的研究,也勾起了我对上海建筑的兴趣。
我对上海建筑的最初印象既不是外滩也不是豫园,而是上海国际饭店。还是在读中学时,我的一本笔记簿内插页上有好几幅国内城市的特色建筑照片,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州的白天鹅宾馆、上海的国际饭店等,让我这个还没有到过大城市的乡下人有机会一睹高楼大厦的风采。当时,我的第一印象是上海的建筑似乎并不高大,而且与北京、广州的建筑风格也绝然不同。后来,陆陆续续又从各种图片上看到了海关大楼、和平饭店、锦江饭店、豫园、百老汇等,基本上都是些有特色的老建筑,于是又有了上海并没多少新建筑的认识。
1988年我来到上海读研,正赶上上海兴建南浦大桥,课余之时便时常乘车到工地旁边观看。从最初的清场、打桩、浇铸桥墩,直到最后的桥面吊装,我都一一目睹。站在桥下,看着大桥从盘旋的引桥终于横跨到浦江东岸,真正感觉到了桥的雄伟和人的渺小,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终于开始有了上海是个现代化都市的感觉。再后来,上海又相继建造了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因为路远,同时也因为新鲜劲已过,我没有再去现场观看,就如同看了“神五”之后,对更为出色的“神七”也没多少惊讶一般。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上海的新建筑就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其中标志性的建筑主要集中在陆家嘴区域。最早出现的是东方明珠电视塔,1991年动工,1994年竣工,高467.9米(应该包括塔尖),其高度当时名列亚洲电视塔第一。除了高度之外,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建筑特色还在于其中的11个球体,从高空直至绿地,似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据说又与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合为“二龙戏珠”景观。东方明珠电视塔吸引游人之处还在于可乘坐快速电梯上去参观,位于267米高空上球体的空中旋转餐厅是当时众多外地游客的必到之处。我还曾经从一位医药企业老总那里,听到关于该塔的另一番注解:作为阳极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作为阴极的浦西某大厦(楼顶如叶片张开状)再上S形弯曲的黄浦江,共同构成一幅巨大的阴阳太极图,中心城市的气运即由此而生。
随后出现的是88层的金茂大厦,1994年开工,1998年建成。实际上88层是地面塔身的楼层数,塔尖和地下还有数层未算进去。88层这一数字据说和纪念邓公有关,因为金茂大厦获批兴建是1993年,而邓公时年88岁。整个金茂大厦形似宝塔,外观上很有特色,恐怕能算得上是全世界最高的“塔”了。金茂大厦的外墙上拥有如同脚手架一般的钢架结构,这一特点直接导致了大厦建成后私自攀登而上的“蜘蛛人”不断出现,虽然多数都在攀登中途被拦下,但好像也有完成攀登全程的。金茂大厦的高度不及东方明珠,但可供游人参观的高度则超过后者,所以在后来的观光游览竞争中,金茂大厦并不逊色于东方明珠。
陆家嘴的第三个标志性建筑是2008年竣工、101层的环球金融中心,由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主导兴建。围绕这一建筑的外观、名称,当初还有过一番争议。在原先的方案中,环球金融中心的正面上方是一个圆形风洞,侧面的一边呈刀锋边缘的弧形,民众认为看上去就像是两把日本刀架着日本国旗中的日之丸,在舆论压力下,圆形风洞最终改成了方形。虽然该建筑的注册名称是环球金融中心,但日方曾经公布“上海秀仕”之名,遭遇抵制后辩称只是个爱称。环球金融中心出现后,有关风水方面的议论时有所闻,2008年确定在金茂和环球金融中心旁边建造的中国第一高楼(高580米)“上海中心”即以龙形为方案,是否与风水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上海新的标志性建筑还有很多,既有东方明珠这样的地标建筑,也有整体风格一致的建筑群,还有特色街道、小区建筑等。但最为媒体和游客(特别是一些国外游客)津津乐道的,还是那些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老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外滩建筑群。
刚来上海那阵子,外滩是大家经常去的地方,不仅仅是节假日和同学一起游玩,家乡有人来上海也多半会到那儿转转。开始的时候大多是看外滩建筑,看川流不息的人群和黄浦江上的轮船,再加上拍照留念之类保留节目,以后又增加陆家嘴的高楼大厦、黄浦江两岸的灯光和广告等。外滩独具特色的老建筑大致从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一直延伸到金陵东路附近的东风饭店,虽然风格各不相同,但建造年代比较接近,整体感觉非常协调,使人一眼望去,顿生“十里洋场”之感(在南京东路上这种感觉并不强烈)。
除了外白渡桥,外滩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关大楼,因为楼上有一面大钟,不光是吸引眼球,以前每到整点、半点时还会“当当当”响个不停,对游人的感官刺激足够多,印象自然深刻。其次是汇丰银行大楼,因为当年是市政府所在大楼,门口有解放军战士站岗放哨,想不记住也难。其他的如招商局大楼、怡和银行大楼、友邦大厦、亚细亚大楼等,名声都是足够地响亮,但给我的印象却还不如气象信号台来得强烈,说到底都是因为我对建筑的无知所致。据资料记载,外滩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欧美亚各国不同的建筑风格,寓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为一体,也是外滩的精华所在。
上海的外国风格老建筑很多,主要为西式别墅和洋房,除外滩之外,多集中在以往的租界范围。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倘若你不急着赶路,总能够在不经意间发现又一处铁栅栏内的花园洋房,风格鲜明的建筑,加上绿草如茵的花园,静悄悄的,仿佛时光骤然停了下来,给人不尽的遐想空间。有的时候,去某个机关、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办事,也会突然发现办公、教学楼房和周边的现代建筑迥然不同,格外的“洋气”,甚至还能够在建筑外墙看到“某某保护建筑”的铭牌。
中式的老式建筑在上海也不少见,诸如龙华寺、静安寺、玉佛寺、白云观、城隍庙等寺庙、道观以及豫园、古猗园等古典园林都是保存较好的典型的中式建筑,但最具上海特色的还数中西合璧的石库门。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此得名“石库门”。事实上,这种建筑很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自太平天国时期开始,一直是因战乱而拥入租界寻求庇护的富商、地主、官绅的主要住处之一。后来,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的兴起,石库门风光不再,开始逐步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栖身之所。还记得当年在曙光医院的住院大楼往南边看去,老南市区的房子大多是红砖红瓦的低层旧房,是老上海记忆中的“贫民窟”之一,至于这些房子是否都是石库门样式就不得而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