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印象(之四)——气候

(2011-12-23 08:48:34)
标签:

上海

印象

杂谈

气象

分类: 原创

   每个地方的气候都有自身的特点,从大的方面说,北方干燥寒冷,南方潮湿温暖,山区冬日阴寒,平原晨间多雾,如此这般,不一而足。上海属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同时又在东海之滨,其气候特色更加浓厚。就我到上海二十多年的感觉,上海的气候特点是潮湿而少闷热、夏天夜间凉爽、暖冬逐渐增多、台风影响较小,此外可能还得加上一条——春、秋两季的时间似乎越来越短。

   上海的潮湿在“黄梅天”表现得尤其突出。黄梅天是江淮地区独有的一种气候现象,大约在六、七月之间,因为连绵阴雨加上温度又比春季要高,这段时间的空气湿度很大,物品很容易受潮霉烂,故梅雨又叫做“霉雨”。要知道其潮湿的程度,只要看看家中的墙壁和地砖就能知晓,一般都是湿漉漉的,甚至墙壁上都能淌下水来。平常的时候,上海的空气湿度也多半处于较高水平,只要不是晴朗、多云的天气,室内阳台晾晒的衣物在春、秋、冬季都不会很快就干的。

   另一个现象也充分证明了上海的潮湿,那就是外地来沪工作、生活的人水土不服。看门诊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一些病人,多是外地特别是北方来沪工作或随子女居住上海的人,到上海一年半载之后出现全身困倦乏力、口粘口苦、食欲减退、大便不爽等症状,但一回到老家就好了。这种情况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属于“湿阻”范畴,病人的舌苔往往是厚腻的,舌苔颜色则根据身体状态不同或黄或白。因为不属于身体内部长期失调而形成的病变,中医药方法治疗的效果多数比较好,病人恢复之后的感觉可以用“神清气爽”来形容。

   虽然上海的潮湿非常明显,但在夏季却多半并不感觉闷热,至少比我的江西老家以及武汉、南京等地要好得多。偶尔有闷热的时候,多数是因为夏雨将下未下之时气压较低之际,但雨过之后就好多了。和一些朋友探讨过类似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主要原因是上海的海洋气候特点,即使白天没什么风,到了晚上总是会有海上吹来的东南风一扫闷热的。实际上,除了很少的几天高温之外,上海的夏夜一般不开空调也没关系,因为闷热而彻夜难眠的情况更少,而这在南昌等城市却是司空见惯的。

   谈到海洋气候,就不能不提台风。但说来奇怪,印象之中除了好几年前的台风“麦莎”对上海曾造成较大影响之外,似乎所有的台风到上海都是擦肩而过,正面袭击上海的情况很少,更别说在上海登陆了(好像就没听说过在上海登陆的)。今年的台风“梅花”,一开始也被普遍认为将对上海造成巨大影响,但最后同样不了了之。以上海的防讯能力,实际上并不怕一般的台风,怕的是超级台风正面袭击的同时,风、暴、潮叠加在一起。“麦莎”来袭那次,就是裹挟着狂风暴雨,并让黄浦江涌现出历史最高潮位。记得那次我们在家也“抗洪救灾”——因为雨水打在东南朝向的窗户上,顺着下缘的滑槽空隙不断弹进窗内,即使用尽堵塞、“筑坝”之法也防不胜防。

   如今已是冬季,气象预报说近日最低气温也将达到冰点。但与90年代经常出现零下4、5度最低气温相比,近些年来上海的冬季明显“暖和”多了。记得80年代末、90年代初刚来上海那几年,上海的冬天还经常会下大雪,屋檐上也常常会有10几厘米长的冰棱。夜间下的雪如果清晨来不及清除,或第二天白天继续下的话,路面就很可能会冻住,这个时候骑车、走路的人得千万小心了,否则就有可能给本已忙乱不堪的各大医院骨伤科增加新的“麻烦”。

   上海这些年的下雪天已经很少,多半是有那么两天,下个小雪籽或是晚上下一场小雪,于是第二天院子里、草地上总算铺上了一层薄薄的雪,想要堆雪人却还是不够的。过个几年,偶尔会有一场稍大点的雪降临,空地里积的雪能达到5、6厘米厚甚至更深一点,这时候不仅孩子们兴奋得像撒欢的小狗,大人也同样会有些激动,堆雪人、打雪仗、拍照片......一时之间忙得不亦乐乎。 有的人等不到上海下雪,就乘寒假带着小孩去东北旅游以体验冰雪世界,虽然人气没有海南岛那么旺盛,但也是这些地方旅游收入最好的时候了。

   虽然暖冬频现,但上海的春天和秋天却好像正在娈短。突出的感觉是,穿在衬衣外面的茄克衫似乎还没穿几天就要换装,不是改穿T恤就是开始准备冬装。一开始还以为是个人对气候冷热的感觉变得得敏感了,直到报刊、广播里有专家解释冬、夏延长而春、秋变短的原因时,才知道上海的季节已开始向欧洲“学习”,变得不那么分明了。与此同时,季节交换时的气温往往忽上忽下较大幅度变化,也是近些年来常有的事,以致于有专家呼吁不要过分执着于“春捂秋冻“的老皇历,免得感冒伤风。

   伴随着暖冬出现的是另一种冬季“热潮”——膏方进补。因为中医认为冬主收藏,冬令进补能被人体吸收贮藏,以增强体质、治病防病,膏方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这几年上海的膏方一年热过一年,以致于成了一种“时尚”,似乎人人都虚弱、个个要进补,一些单位还把膏方当成了一种福利待遇。我个人对这种一窝蜂似的膏方进补是不大赞同的,除了部分确有亚健康状态而又没必要治疗者外,健康人群没必要膏方进补,患病者则需要规范治疗。毕竟一个冬天守着一个处方不变,不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同时以膏方滋腻难以消化的特点,许多脾胃功能不佳或内有湿热等的病人也不适合使用。

   尽管上海也属于平原地区,但大雾天气相对还是较少。有一年我在河北出差时曾遇到一场大雾,可以说是户外伸手难见五指,整个人好像就处于无边的棉絮中一般,一直到近中午时分大雾才逐渐散去,我们的出行也被迫延迟3个小时。这种情况我在上海从未见过,一年之中会有那么几天起较大的雾,能见度大约在50至100米,高速公路和轮渡可能会有点限制,但市区的交通一般不受影响。曾经有过的大雾天轮渡事故,主要也是因为开闸后人流涌动所致,大雾并非直接的原因。

   上海的雨天总数应该算是比较多的。春天自不必说,连绵的阴雨往往并不大,且时断时续,能让人烦闷的时候较少。而夏季梅雨时节的雨,却让人烦恼得多。因为梅雨是持续性的,甚至可以连着十几、二十天,随着空气中湿度一天天增加,人的心情也会一天天恶劣,出行、生活都大受影响。每年8、9月份的雨多是受热带风暴或台风侧面影响带来的瓢泼大雨,多半具有短时、集中的特点,路上遇到下雨的时候,除非有急事,一般只要耐心避雨等待,雨很快就过去了。上海冬天的雨在南方人的眼中没什么稀奇,但北方人往往感觉不适,加上室内没有北方的暖气,他们甚至会认为这种湿冷比北方的低温更加的冷。

   随着工厂逐渐迁出、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提高等,上海市区的空气质量虽然不是很令人满意,总体来说也还算不错。但上海也会出现环境变化带来的异常气候,一年之中偶尔也有沙尘天气出现,多半是一夜下来,突然发现阳台、路面、车上到处都是尘土。这种沙尘出现,主要是因为北方南下的气流携带而来,持续时间都比较短,危害也不大。在上海,以前好像有过局部区域酸雨的报道,和海洋气流的流动也有一定关系。相比较而言,郊区的空气明显更加清新,虽然比不上山清水秀的地方,但对于市区居民来说已是一种享受了,所以周末郊游的人从来都不会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