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医医院的病种质量管理
(2011-10-17 21:53:42)
标签:
医院杂谈 |
分类: 原创 |
医疗质量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外医院管理的现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情况来看,实行病种质量管理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法,正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医医院是运用中医药为主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的医疗单位,其医疗质量的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应借鉴现代成功的医院管理经验和方法。病种质量管理虽在部分中医医院中有初步尝试,但未取得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在此,本文仅就中医医院实行病种质量管理的意义作用、部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作一分析探讨。
一、中医医院实行病种质量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医疗质量从广义而言是指医院的整体工作质量,包括医疗基础质量、医疗环节质量和医疗终末质量;从狭义而言则是指某一疾病的诊断或治疗质量。传统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如诊断符合率、治愈好转率、病死率、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平均住院日等,是以一个医院或一个科室作为质量单位进行医疗质量的评价,偏重于医疗终末质量且较少考虑具体病种之间的差异。病种质量管理则是一种针对各科常见病种,预先规定若干质量目标和质量措施,并定期抽样检查、评定的质量管理方法。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已逐渐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医疗质量提高的同时必须兼顾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传统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难以完全适应这一要求,同时也难以按具体病种进行全面的医疗质量(尤其是医疗环节质量)评价和控制。国外在病种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例如美国政府自八十年代起所实行的诊断相关分类法(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并在此基础上推行了住院病人的预付款制度,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卫生部曾于1992年组织制订了102个病种的质量控制标准(试行草案),但未完成治疗常规、住院费用等部分;上海医科大学曾对19个病种的54个型别进行了医疗质量标准管理的研究,并对医疗质量管理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
中医医院由于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在相当一段时期偏重于医院规模、基本设备等的建设和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医院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课题。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实施,将使医疗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医医院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主动权,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在遵循中医医院办院方针、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的前提下,大力提高医疗质量,提高中医医院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综合实力。而在采用传统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实行病种质量管理,是有效提高医疗质量的好方法,也是适应医疗保险等措施出台的需要。
二、存在的问题
⒈中、西医病种
中、西医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医学理论体系,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尤其是解放后四十多年来的医学实践与研究,使两者之间的联系日渐密切,现行中医医院的病案首页即是按有关规定分别列出中、西医双重诊断。按照中医医院的特点,病种质量管理理应按中医病种进行。但一方面中医的疾病名称形成时间较晚,且多是以症状名代替疾病名,尚难以准确反映疾病的性质、程度、预后等方面的内容,按中医病种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在操作上有相当的难度;另一方面,《国际疾病分类》自初版至今已是第九版,历时百余年,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如在中医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中完全不考虑《国际疾病分类》所确定的西医病种,势必导致概念上的混乱,也不利于中医医院的健康发展。
⒉规范化、标准化
病种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相应的质量措施,并定期进行质量抽查和评定。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制订或完善相应病种的诊断依据、入院指征、治疗常规、护理常规、疗效标准、出院标准、治愈好转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日和费用等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在病案书写等方面强调规范和标准,并要制订质量抽查的办法以及用于总体评价的综合指数。目前,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制订了部分中、西医病种的诊断、疗效等标准,但内容尚不够完善,病种的覆盖面也不广,尤其是有关规范、标准的执行情况不如人意。此外,除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外,地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少数中医医院都制订有各自的病种质量标准,如何协调、执行也需加以解决。
⒊计算机信息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病种质量管理涉及众多病种相关数据的采集、归类、统计、分析、评价乃至决策、调控,靠手工方法处理不仅费力、费时,而且不易控制处理过程中的质量,从而影响结果的及时性、准确性。虽然国内已有类似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如卫生部的《中国医院信息系统》(部分完成)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等问世,但在病种质量管理中仍存在以下问题:⑴病种质量管理的内容较广,加上有关的规范、标准系陆续出台,现有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覆盖面不够,具体内容尚不完整;⑵由于基础条件、管理需求、计算机联网等因素的不同,各中医医院采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不统一,影响了有关资料的可比性;⑶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病种质量管理,对专业人员的要求较高,目前经过培训、符合要求的专业人员数量很少;⑷部分医院或因认识不足,或因条件限制,尚未开展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
三、对策与建议
⒈目前中医医院的病种质量管理宜以中、西医对应的病种为质量单位
考虑到单纯采用中医病种进行病种质量管理的难度、西医病种广泛应用于各类医院的实际情况以及医疗保险的客观要求,中医医院的病种质量管理宜以中、西医对应的病种为质量单位,即“中医病种(西医病种)”。这样,就将中医病种与西医病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减小了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又可同时进行中、西医病种的相关研究。例如,中医的“胃脘痛”可具体落实到“胃脘痛(胃溃疡)”、“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胃炎和十二指肠炎)”等,分别进行病种质量管理。
⒉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方面业已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中医病案书写规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中医护理常规、文件书写规范、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等规范与标准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今后一是要抓现有规范和标准的落实,国家已有规范和标准的一定要执行,尚未涉及的(如部分病种)内容可按地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中医医院的标准执行;二是要针对病种质量管理的内容,制订新的或完善现有的规范和标准,拟立质量抽查的办法,研究、制订能反映医疗质量总体水平的综合指数。
⒊建立完善的中医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培养高水平的专业队伍
该管理系统的建立,必须充分考虑全国中医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病案、统计、人事、财务、设备、药品、后勤保障以及辅助决策等方面的需求,并能形成局部或全国性网络。其中,对病种质量管理所涉及内容要严格按有关规范、标准予以完善,并为今后的补充或中医医院的自选病种留有余地。中医医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是进行全国中医医政管理的有效手段,应在满足需求、减少负担、增强医疗服务功能的前提下,采用行政命令、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办法予以推广,以利于中医医院业务水平、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要培养一支兼具医疗业务、病案统计、计算机运用等方面知识的高水平的队伍。
完成于199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