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之际,归纳、梳理了委员们相关的看法和观点,以期为推动医改建言献策:
公立医院改革需内外兼修
谈到公立医院改革,南京医科大学教授黄峻委员认为,在当前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将公立医院区分为全额补助、差额补助、转为民营三类。第一类主要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价格低廉的医疗服务;第三类可酌情提供社会所需的服务,而从医院转制中获得的经费,可以投入到前两类医院,也可以投给需方,以降低个人医疗开支。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孙建方委员认为,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是很好的“外加推力”的方式。“只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和公立医院形成一种竞争的格局,公立医院才会真正‘内加动力’地从质量、服务、价格等方面进行变革,最终才能触及体制机制上的难点。”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委员认为,如何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并将绩效管理的落脚点真正落实到岗位、个人,是公立医院改革“公益性、积极性”两个目标之间的枢纽和桥梁。推动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取得进展和突破,政府应在医疗信息化等建设上加大投入,建立对公立医院的约束机制。从医院内部来讲,要对现有岗位进行梳理、评估,制订切实可行的岗位设置方案,按需设岗,绩效评价结果要直接应用在人员流动、职位变动、岗位薪酬等各个方面。
这一次的公立医院改革是政府推动的改革,并不是医院内部自发要求的。因此,在市场机制已经发挥作用好多年、国家补偿又不可能充分到位的情况下,指望医院积极响应是不现实的。除了政府层面的强力推动之外,还应更多地考虑运用市场的手段,孙建方委员所说的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是值得推行的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于民营医疗机构一直有一种戒备心理,认为民营医院唯利是图,体现公益性只能靠公立医院。其实凡事有果必有因,民营医院也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由于国家在慈善、捐赠方面的配套政策不完备,加之各地在医保准入政策上普遍存在的“歧视”行为,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不得不靠增加医疗业务收入来维持医院运转,靠媒体宣传来招徕病人;由于民营医院的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科研申报等方面存在的限制,医院必须花费更大的代价来聘请卫生技术人员,医院负担进一步加重;由于对投资者没有适当的补偿政策(包括经济上的补偿、税收优惠和精神上的鼓励等),投资者积极性不高,投资民营医院的更多的是中小规模的投资者,少数投资者甚至是专门靠不法手段来获取经济利益的那种。在种种因素作用下,民营医院的整体形象不佳也就毫不意外了。
单纯靠推动现有公立医院改革是否能获得满意效果,个人觉得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就像国有企业一样,公立医院也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诸多问题,效率不高,惰性较大。更为重要的是,现有公立医院的运行费用已主要是通过业务收入进行补偿,政府的直接投入只占很少一部分,公立医院改革的第一道门槛——补偿机制就难以跨越(国家没那么多的钱去补偿所有的公立医院)。因此,要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需要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包括新建医疗机构、兼并部分公立医疗机构等),需要有必要的市场竞争压力。
其实我们从教育的改革中也能得到一些启示。如果说医疗卫生需要体现公益性,教育同样也要体现义务教育。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同样有着数不清的民办中小学,但没有人说这些民办中小学在招收学生方面应该受到限制,也没有人说民办中小学体现不了义务教育。实际运作的结果恰恰相反,民办中小学的生源往往更好。可以说,民办教育的发展,对公立教育机构的改革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让民营非营利性医院获得公立医院同样的待遇,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