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产学研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上)
(2011-02-01 15:29:42)
标签:
杂谈产学研产业大学教育 |
分类: 原创 |
明年9月,我校将按计划整体搬迁至张江高科技园区。张江园区聚集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有着良好的创新环境,必将对我校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工作,进而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我校已将构筑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新模式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已成立了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有必要对学校的产学研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明确产学研的定位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工作重点、策略措施等。本文即是对相关问题的一个初步探讨。
一、概念与观念
我国的产学研工作主要是从1992年国家经贸委(原国务院生产办)、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和中科院共同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开始的,在这项工程中所提出的是“产学研联合”、“产学研合作”的概念,此后在多种场合又有“产学研结合”的提法。虽然所用词语略有不同,但其主要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指的是指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因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驱使,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合作与交流活动。当然,在部分场合也有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建设学校的含义。鉴于“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联合”有倾向于共建机构、组织的含义,在反映产、学、研之间广泛的合作关系方面略显不足,因此似以采用“产学研合作”一词更为妥当。实际上,在国内外众多关于产学研工作的文献中,更多使用的也是“产学研合作” ,包括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旨在倡导大学—企业—科技间合作的UNISPAR计划所用的也是Partnership(合作)。
“产学研一体化”多用在特定区域(如科技园区、大学城等)内部体制的实践和研究中。从多数资料的观点来看,主要是指集生产企业和教学、科研机构(部门、组织)的资源于一个整体内,更为有效地实现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如1999年启动的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 近两年在建立GAP中药标准化种植基地、中成药研制、建立营销系统以及生产等方面,实行官产学研一体化,取得了初步成果。广州在去年底开始投资开发的国际生物岛,整个基地由政府引导开发但全部采用民营机制,大专院校、科研所加盟,融入社会资本,政府则在土地使用、建设规划、政策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指导,被认为是产学研一体化的范例。
“产学研一体化”也见于高等学校内部以及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直接进入企业等情况下,如华南理工大学通过促进课堂与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科技创新活动、推行本科生社会“打工”计划、改革毕业实习的形式与内容、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实践基地、实行研究生挂职锻炼计划等措施,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近期成立的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下设4个系、2个重点实验室,还将建立3个专业研究机构,该学院将以“文理渗透,技术与艺术融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依托上海交大先进的数字技术平台,力图构建新型的媒体与艺术设计学科新格局,同时把上海交大在数字影视技术领域的优势延伸到文化传播、文化艺术产品创造中。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则通过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转为公司内的方正技术研究院并尽量保留北大的企事业编制、创办方正研究生班、承担国家和北大的科研与教学任务、在北大投资设立金融数学工程研究中心、在北大设立产学研基金等,实现了产学研的一体化。
作为我校的产学研工作,重点仍应体现在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上,既可以是共建机构、组织的形式,也可以是项目(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改造、人才培养、咨询服务等方面项目)合作的形式,还可以是单纯的科技成果转让等。合作的基础应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同时也需要“官”、“金”即政府、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支持。至于“产学研一体化”,更多的应体现在融入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创新体系之中,为实现园区内的产学研一体化发挥我校的关键作用,进而实现我校的快速、超常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产学研一体化。
在部分教职工中,对于我校开展产学研工作的意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我校迁入张江高科技园区仅仅是校址的更动,学校的办学模式不会有较大的变化。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我们以前的论坛中已有论述,不再重复。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种观念,即:学校已将产学研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已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今后可以顺其自然、万事大吉了。事实上,产学研工作是一个涉及学校各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如何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动员全校的力量,进行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最终形成良性的循环,是个需要花大力气、大智能才能做好的研究课题,绝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也不是靠少数的几个专职、兼职人员就能完成。此外,对大学的职能也应有观念上的发展。从大学功能扩展的趋势来看,已由教学为中心扩展到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部分研究型大学已发展为教学、科研和辐射高新技术三个中心,尽管辐射高新技术并不是每一所大学所能做到。
二、作用与定位
从大的方面看,开展产学研工作的意义主要是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要素的有效组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产学研工作的作用对我校而言主要体现在构筑新的办学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全面提高我校的综合实力。具体有以下方面:
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教师通过积极参加科研、开发等活动,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处于前沿领域的知识,有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⒉增强科研人员的研发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研人员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提高了技术创新的能力,还增强了科研中的市场意识,有利于从科研的源头上做起,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参加科研、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多种渠道参与高新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过程,从而有利于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
⒋增加教学、科研基地
这些教学、科研基地既包括产学研合作所形成的机构、组织,也包括长期合作项目所产生的学生实践的场所。
⒌扩大师资来源,促进学科发展
在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有一大批高层次、多学科的科研、管理人才,通过互惠互利的产学研合作,可以充实到我校的兼职研究生导师、科技项目负责人、课堂和基地教师、学术活动报告人的队伍中来,既扩大师资来源,又促进学科发展。
⒍充实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通过接受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咨询服务等多方面合作,可增加我校的办学经费,以弥补我校科研、教学(特别是研究生)经费的不足。在充分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还可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在我校共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设立产学研基金等。
⒎形成办学特色,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广泛而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我校形成生物医药类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色,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显著扩大。
从产学研工作的内涵和作用可以看出,企业和市场是其中的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去开展产学研工作,多半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也难以持久。因此,我校产学研工作的定位应落实在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园区的基础之上。只有这种服务做好了,才能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同时,作为我校自身而言,主要的职能是教学和科研,所开展的产学研工作必须有利于促进我校的教学和科研,而不是形成负面的弱化和冲击作用。
三、形式与内容
产学研合作有政府推动型、自愿组合型等不同的类型,主要的形式有共建实体、联合性组织、项目合作、成果转让等。从国内外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实例加以归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⒈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如我校与上海医药集团公司、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等七家单位发起投资的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中药制药技术有限公司)等。
⒉科技成果转让――生产企业、中介孵化机构以转让费形式购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如上海中大曙光医药研究发展有限公司对某些高校、研究所初级成果的购买等。
⒊委托研究――企业将自己无法完成或不愿去做的研究项目,全部或部分委托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如企业、研发机构将新药的毒理、药理试验委托高等学校、科研所进行等。
⒋合作研究――既包括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攀登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也包括一般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
⒌联合开发――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面向市场,合作开发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产品、新工艺等,如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发银杏浸膏提取新工艺及银杏新制剂。
⒍共建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
⒎共建科技园区、产业基地――包括高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重要的产业基地,如上海交大与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建的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等。
⒏联合技术攻关――主要是解决企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改和二次开发等。如白云山中药厂以拳头产品之一消炎利胆片作为实验,与种植“标准药材”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广州中医药大学联手,对其源药材“穿心莲”进行种植技术攻关。
⒐技术咨询服务――主要是针对企业技术应用过程的咨询服务,也包括参与企业对社会的服务网络体系。
⒑共建教学科研基地――在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供大学生、研究生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如理工科高校与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培训基地,我校牵头成立的“上海市中医机构医教研联合体”等。
⒒研究生培养――聘请科研机构、企业、其它高校的专家担任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接受委托,为企业、研发机构等定向培养研究生。
⒓共建博士后流动站――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博士后流动站,如我校与扬子江药业集团合作建立的博士后流动站。
⒔相互兼职――教师、科研人员(包括学生)到企业、科研机构兼职从事研发、技术服务等工作,企业、科研机构人员兼职到高等学校担任教师等。
⒕在职培训――主要是高等学校为企业的员工进行在职的培训工作(多为非学历教育),也包括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举办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在职培训等。
⒖资产出租――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相互出租场地、车间、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还包括图书馆、生活及娱乐设施等的有偿使用,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⒗共建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在与高等学校紧密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学校董事会、合作建立二级学院或研究机构、联合开办研究生班等多种形式,直接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如华东理工大学建立了由各大企业领导人为主组成的董事会,参与决策学校的发展、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科研等重大事宜。
⒘捐建基金――主要指企业在有紧密合作关系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捐资建立产学研合作基金、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类别的基金。如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在北大设立了产学研基金,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韩国三星集团等企业在国内许多大学设立了奖学金等。
⒙信息交流――通过相互间定期或不定期的研讨会、学术论坛、联谊会等活动形式,以及联合组成的协会、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我校多数已有开展,在迁入张江高科技园区后,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校目前相对而言比较欠缺的,是技术提供上的优势不明显,和企业、科研机构的紧密型合作不够。因此,在联合技术攻关、技术咨询服务方面的产学研合作较少;企业包括科研机构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在学校设立各种基金都不多。今后要深入开展产学研工作,还需注重自身实力的提高,特别是在中医药高新技术的研发、辐射方面需加大力度。同时,与重点的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要从单项、局部、松散的合作向全面合作拓展。
四、组织与管理
国家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组织与管理是个可资借鉴的模式。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于1992年由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并会同财政部成立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家经贸委,由组织实施的三部委共同派员组成。在此基础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有的还成立了产学研协会、联合会、促进会,有效地组织这项工作的开展。许多省市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提供了促进产学研联合的良好环境,规范了管理,保障了产学研联合顺利发展。国家产学研工程办公室除研究、提出推动产学研联合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国家产学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研究、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有效的合作机制,建立产学研联合示范点,出版内部通讯刊物《产学研简报》外,还积极推动各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洽谈会、交流会、展示会、联谊会,组织科技成果发布和企业技术难题的招标,为产学研各方牵线搭桥。
从现已掌握的情况看,高等学校对开展产学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不尽相同。开展产学研工作的学校大多设有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或副主任,成员包括所有或相关二级部门负责人等。学校产学研工作的日常事务则多由科技(研)处、产业办、校办等部门分担,有的还设有专门的科技产业化部门承担部分工作,如北京大学的科技开发与产业管理办公室(与国内合作办公室合署办公)、上海交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办公室、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科技产业处(另有科研处、产业处两个部门)等,而单独设立产学研办公室的学校不多见。在设立了产学研办公室的高等学校,其办公室往往也是挂靠在某个部门或组织,如:中国科技大学产学研办公室挂靠在科技处,和“与地方企业合作委员会”办公室合为一体;重庆大学产学研办公室挂靠在校办,并作为学校董事会秘书处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厦门大学产学研办公室则挂靠在研发中心,下一步将改挂在学校资产管理中心,与资产管理董事会办公室合二为一。
总的来看,高等学校对产学研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都还处于摸索状态,特别是日常事务的处理尚无成功的范例可供参考。关键问题首先在于对产学研工作的内涵界定都比较模糊,因而也就难以确定应由哪个部门负责,负责哪些工作;其次,就学校内部而言产学研工作也是一项跨部门的“复杂”工作,对现有的管理体制(包括人、财、物等)会形成相当的冲击,在学校体制改革不充分的情况下势必会遇到重重阻力。
我校产学研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应在充分借鉴国家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经验、学习其它高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即将迁入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实际,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目前我校已成立了产学研领导小组和产学研办公室,在此框架下,目前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⒈明确产学研工作的内涵,确定产学研办公室的职能,在此基础上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给予办公室应有的职权。
⒉针对产学研工作与学校现有管理体制的主要矛盾,做好体制改革工作。
⒊建立、完善有关的激励、保障机制,促进产学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⒋其它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完善。
⒌宣传、动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