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产学研合作中的人力资源交流及我校的对策分析

(2011-02-01 15:14:08)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创

摘要:通过对产学研合作中人力资源交流的形式、内容、特点的分析,探讨我校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 人力资源交流 对策

 

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必将取代货币资本和其他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国家、地区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科技园区、大学也不例外 [1][2]。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人力资源作为技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将不可避免地随着合作内容的实现而产生相互间的交流。因此,研究产学研合作中的人力资源交流及我校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对于我校迁入张江高科技园区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1 交流的形式和内容

交流的形式主要有兼职、流动、实习、毕配、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在交流的内容方面,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各自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高等学校 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到企业、科研机构实习,包括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课余到企业、科研机构打工;毕业分配到企业、科研机构工作。此外还有毕业博士生进入科研机构、企业内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涉及教职工的交流内容较多,主要有:到企业、科研机构兼职从事研发、咨询、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工作,其中既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个人兼职行为,也有得到学校许可、到关联企业或科研机构(如共建的企业、研发机构等)的正式兼职;在校方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合作的项目中承担工作,如合作进行的课题、联合培养研究生、担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作导师,以及作为资产出租相关的服务人员等;在保留事业单位身份的前提下,教职工到企业全职工作,主要见于校办企业或学校关联企业;教职工与学校完全脱离关系,流向企业、科研机构,包括流入现有的企业、科研机构,以及自主创办企业、研发机构等。

企业 主要包括:企业的高级专家应聘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作研究生导师,或兼职担任教师,开设课程、讲座,带教实习学生;企业员工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接受继续教育,包括攻读研究生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等;企业员工参加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的培训项目。

科研机构 部分科研机构同时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到企业从事课题研究、毕业后分配到高等学校或企业工作、进入高等学校或企业内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其人力资源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主要有以下的交流内容:到企业兼职从事研发、咨询、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工作;在与高等学校或企业合作的项目中承担工作;应聘到高等学校作研究生导师,或兼职担任教师;与单位完全脱离关系,流向企业。

近年来,产学研合作中的人力资源交流已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主要有:政府导向为主逐渐转为市场导向为主;企业的规模、性质成为决定交流内容与形式的关键;经济效益是人力资源交流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流向企业为主;正式渠道与个人行为相辅相成。

2 我校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供给与企业需求错位

一方面,我校虽为医药类高等学校,但以医学专业为主,药学专业所占比重较小,而医药企业所需要的则正好相反。另一方面,对中小规模创新型企业来说,更需要具备研发、创业能力的人才,我校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及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和结构等方面都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此外,我校未设置医药营销、管理等相关专业,而企业对这类专业人才却有一定数量的需求。

从教职工来看,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科研与市场脱节等因素影响,我校从事基础性研究和课堂教学的人员多,而直接从事开发研究和人员培训业务的力量不足,这也是我校产学研合作工作难以广泛、深入开展的原因之一。

2.2 适应产学研合作的人力资源交流制度不够完善

例如,在教职工校外兼职、参加合作研究和开发、进入校办企业或学校关联企业工作、携带成果创办企业、研究所(室)转制进入企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学生到社会打工等方面,虽然都已有实际的运作,但还缺乏具体的制度予以规范,这既不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也不利于保障学校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近年制订的《关于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教字〔200030号)、《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发政字[2002]202号)中,已为这些制度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3 在注重数量、结构、质量的同时,对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重视不够

学校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已对不同学科、专业、部门的人员数量、结构、质量给予了充分重视,并取得了成效,这在学科建设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但与此同时,在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方面还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潜能的挖掘,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例如,比较重视整体的制度建设,但对人才个体的发展关心较少;对不同类型人员的工作分析、设计与绩效管理在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在薪酬体系上比较单一,对关键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的有效激励不足,等等。

2.4 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所带动的人员流动少

近几年来,我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我校历年来的科技成果数量而言,总的转化率仍是较低的,而由科技成果转化所带动的人力资源交流则更少。其原因一是现有成果多处于应用基础阶段,离产业化的距离还较远;二是成果多为临床试验前的新药,孵化增值的比例不高;三是成果转化后对个人的奖励形式单一,缺乏股权奖励等长期激励措施。

2.5 与企业的合作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在与企业特别是知名大企业联合进行人员培训、研究生培养、相互兼职以及共建学校等方面,做得还比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资源供给与企业需求错位;另一方面也由于受到规模小、成本高的限制,企业的特定需求不一定能为学校所接受。此外,学校在合作教育观念、方式方法探索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2.6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不够完整,产学研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虽然我校教职工人事信息和学生信息数据库都已建立,但都属于内部信息系统,且相对于产学研合作的要求来说,数据库的信息也远远不够,有必要针对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的需求充实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有关信息内容,建立对外合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此外,产学研合作中的人力资源交流不仅涉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在学校内部不同部门、组织之间也需要建立协调机制,以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但我校产学研合作机构建设时间较短,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3 对策建议

3.1 从学科建设入手,调整人力资源结构,适应医药企业需求

一方面,在充分调查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适应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调整学科结构,拓展中药制药学、医药信息学等新的专业,适度发展西药类专业,相机发展医药管理、营销等相关专业。另一方面,坚持我校高层次、研究型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教育在我校的地位,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同时,从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入手,促进教职工面向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进入开发研究和人员培训的业务领域。

3.2 建立和完善与产学研合作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交流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精神和产学研合作的要求,建立或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交流制度,如教职工校外兼职制度、合作研究与开发中的人员管理办法、教职工进入校办企业或学校关联企业工作保障条例、促进科技成果孵化办法、研究部门转制进入企业的实施办法、合作教育管理条例、学生勤工俭学管理规定等。从而鼓励教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和纳入学校管理的基础上,兼职从事研发、咨询、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工作;鼓励项目、课题小组的自由组合和整体进入产业化过程;通过激励型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促进教师、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通过制度保障,促进科技人员伴随着科技成果向企业的流动,等等。

3.3 改善人才的生存环境,提供发展空间,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

既要以科学、务实、改革的精神,制定具有很强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又要以人为本,改善人才的生存环境,提供发展的空间,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特别要注意加强中青年人才的培训开发;要在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和参考社会薪酬水平的基础上,改善教职工的经济待遇;应注重高等教育学术自由的特点和业务人员管理的特殊性,改进教职工的绩效管理手段;在制定制度时要多考虑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要尽可能地为个人提供发展的空间。

3.4 探索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个人产权制度,促进以人员流动带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员,应在已有科技奖励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期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进行研究开发、加入后续产业化过程带动成果转化。例如,国家通过将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转移到研究单位,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接下来应更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成果个人产权制度,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以人员的流动带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3.5 建立密切联系,促进与企业的合作教育

要与相关企业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在巩固现有合作教育成果基础上,多开展与企业特别是知名大企业的合作教育工作。特别要利用学校地处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优势,与企业联合进行人员培训、研究生培养、相互兼职等方面合作。具体而言,在人员培训方面,应整合我校现有的培训资源,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培训体系,并发展网络教育;研究生培养方面,要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途径(短训班、进修班、研讨班、在职进行学位课程)的探索,增加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项目的合作;人员兼职方面,除鼓励我校教职工到校外兼职外,还应创造条件特别是学术环境、科研条件,吸引企业高层次的专业和管理专家到我校兼职从事教学、科研乃至管理等工作。

3.6 整合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立产学研协调机制

以我校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为契机,整合现有的教职工、学生的人力资源信息,建立起对外的专家信息数据库、学生信息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等,在学校对外网页上发布。同时,以学校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产学研机构建设为契机,建立起完整的产学研合作协调机制,从而促进我校产学研工作的开展和其中的人力资源交流。

 

参考文献:

[1]李燕萍主编. 人力资源管理[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王立平主编. 中关村人力资源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于2003年3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