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改革创新 推动学科专业发展
(2011-01-31 10:23: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 |
摘要:在与其他中医药院校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科专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认为学校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抓住时机、解放思想、克服困难,争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提高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能力,以服务求发展,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学科专业;SWOT 分析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 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4所中医药院校之一。成立5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在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同时,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中医药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科专业发展同样面临新的形势要求,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加强和完善。在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中,既有总体发展比较均衡、学科专业建设成绩突出的中医药大学,也有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方面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各中医学院。本文通过与其他中医药院校比较、分析,为学校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优势(strength)
1.1 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探索中医药教育新路
我校在实践中十分重视探索既能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特征、又能充分体现中医药主体思想的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认识到中医药学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应该与时俱进,建立开放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加大中医药个性化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索中医“悟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校围绕中医药人才个性化和全面素质培养、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建设高水平学科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以中医基础学科及课程分化为先导探索新型学科和课程体系、通过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办学开展第一批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制度、落实三学期制以“早临床、多临床”、探索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开展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改革创新措施相继推出,并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改革和探索,广大教师参与改革、不断创新的意识得到磨练,各级各类教学成果、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学生团队等教学改革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构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 学科主体突出,新设专业稳步拓展
目前,部分中医药院校已开始从传统的医学向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等专业拓展,逐渐由单科性大学发展为多科性中医药大学。有些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数量已多达20 余个,并相应设立了人文、远程教育、经贸管理、外国语、信息技术等二级学院。我校以创建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大学为目标,学科定位一直以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健地拓展新设专业,研究生教育也一直走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近年来,我校在拓展新的专业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新设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康复治疗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尽管个别新设专业由于合作资源、生源等原因发展还不够理想,但多数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1.3 部分学科、专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竞争优势
我校自成立以来, 一直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坚持以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合格中医药人才为中心,充分利用上海高等教育的优势资源多途径联合办学,逐渐形成了以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为代表的优势学科和相关专业。
在我校的优势学科中,中药学学科既是教育部“中药学”重点学科,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药学”重点学科,在全国中药学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拥有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现代制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上海市复方中药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剂型改革等基地。近5年承担国家及部市级重大科研任务38项,多次获得国家、省、部、市级奖励,1996、2001、2007年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4 中医药基础研究比较突出,对学科、专业发展支撑作用较强
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学校与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校合一”的优势,大力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中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基础,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方面也有所突破,具体情况见表1。
表1、12 所中医药大学承担基础研究项目情况
|
项目 |
上海 |
北京 |
南京 |
广州 |
成都 |
黑龙江 |
山东 |
长春 |
浙江 |
辽宁 |
天津 |
湖南 |
|
973项目数(项) |
3 |
4 |
0 |
2 |
1 |
3 |
1 |
0 |
0 |
3 |
3 |
1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项) |
86 |
106 |
24 |
88 |
42 |
16 |
32 |
2 |
15 |
9 |
47 |
24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万元) |
2552.5 |
2609 |
587 |
2224 |
998 |
410 |
781 |
40 |
329 |
208 |
1286 |
553 |
注:973 项目为截止2008 年9 月数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2003~2007 年数据
中医药基础研究工作的加强,对于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能够发挥较强的引领、支撑作用,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学校共拥有15个附属及共建研究所,科研项目、经费、论文、专利、获奖数等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一些新技术、新成果及时充实到实验教学和规划教材之中。
1.5 面向产业化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逐渐加强
我校自整体搬迁到张江高科技园区以来,根据学科发展和产学研结合的需要,不断加强了面向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及实验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组建校级教学实验中心和科研实验中心,以利于统筹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校内资源整合以及与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建立了中药现代制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中心、中医方证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中医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医循证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等一批研究服务平台,对中医药研发创新和学科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2 劣势(weakness)
2.1 学校办学空间有限,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的余地较小
学校自2003年搬迁后,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与其他中医药院校相比,我校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4 项教学经费、医学类学生的生均床位数等办学指标都处于领先位置,但生均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宿舍用房面积等项指标均明显偏低,部分中医药大学生均办学指标情况,见表2。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全校在校生数量与5 年前相比已经大幅增加。学校现有占地面积无法进一步增加,导致办学规模受到限制,继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空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校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表2、部分中医药大学生均办学指标情况
|
指标 |
上海 |
北京 |
南京 |
广州 |
成都 |
山东 |
长春 |
浙江 |
辽宁 |
|
占地面积(m2) |
59.96 |
25.30 |
90.90 |
68.38 |
110.97 |
115.4 |
78.25 |
60.05 |
83.40 |
|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m2) |
23.63 |
16.56 |
24.40 |
30.53 |
17.33 |
16.99 |
17.27 |
21.27 |
32.69 |
|
宿舍用房面积(m2) |
11.02 |
7.90 |
11.90 |
12.78 |
10.57 |
10.22 |
9.58 |
8.65 |
15.18 |
|
运动场面积(m2) |
4.51 |
3.10 |
9.72 |
8.11 |
7.72 |
10.38 |
6.83 |
6.27 |
9.49 |
|
图书拥有量(册) |
72.68 |
52.82 |
81.93 |
82.26 |
151.71 |
87.15 |
89.84 |
81.72 |
104 |
|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 |
15663 |
7655 |
7842 |
11600 |
9320 |
6921 |
10459 |
8894 |
10641 |
|
医学类学生床位数(张) |
1.20 |
1.05 |
不详 |
1.33 |
1.13 |
1.06 |
1.17 |
1.30 |
1.23 |
|
4项教学经费(元) |
2153 |
1799 |
1384 |
1973 |
1248 |
1411 |
1418 |
1384 |
1340 |
2.2 学科专业布局还不尽合理,人文社会科学资源比较缺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等也面临新的时代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中医药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与之相对应,我校的学科专业在突出中医药特色的同时,布局不尽合理,还需要面向广义的中医药产业链的发展需求,适当扶持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中医药学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由于学校发展的历史原因,加之学校周边可以共享的资源较少,我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资源还比较少,人文社科资源的缺乏不利于学校学科专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 承担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相对较少,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
从2001 年开始,随着国内其他中医药院校对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高,我校承担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数量相对减少。虽然我校的论文、专利、成果等科技产出依然较多,但科技成果转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停滞现象,转化率大幅下降。同时,与北京、浙江、湖南等中医药大学拥有的胃苏冲剂、清开灵注射液、排毒养颜胶囊、康莱特注射液、妇科千金片等一批在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转化产品相比,我校以往的成果转化所产生的有重大影响的产品较少。承担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以及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反映了我校在新的发展阶段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校相关学科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我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 机会(opportunity)
3.1 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自1999年以来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持续快速扩张,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我校在这一轮扩招风潮中,及时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强了监控,有效保证了办学质量。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不改而社会各界又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的新的发展时期,我校在继续狠抓内涵建设、适度拓展办学空间的基础上,学校规模和学科、专业仍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
3.2 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表明了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心和信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同时,随着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贸易的不断增加,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中医药研究、开办中医诊所和医院、开发和生产中药。在中医药事业新的发展机遇背景下,中医药教育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正在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目标。
3.3 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我校整体迁入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同时,也肩负着服务张江、融入张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重任。近年来,张江药谷已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研发体系,作为中医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体,我校在张江药谷的中医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浦东新区已正式发布实施《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十一五”规划》,并研究制定了《浦东新区创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将从创新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优化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临床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建立中医药临床研究体系、完善中医药产业研发体系、建立与完善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推进。
4 威胁(threat)
4.1 对新时期办学方向的认识
就传统的医学门类而言,医学教育因医疗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应以精英教育为主。但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以及与医药相关的现代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中医药大学也应在大力发展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同时,承担起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而不是单纯的精英教育。对于学校办学方向的不同认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学科专业的发展。
4.2 兄弟院校的发展十分迅速
近些年来,许多省市都把中医药作为支柱、重点产业来发展,各地中医药院校也在加快发展的速度。其中,北京、广州、成都、南京、黑龙江、山东等中医药大学尤为突出。随着兄弟院校的迅速发展,我校的一些传统学科专业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综合竞争力也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国内不少综合性大学在兼并医学院校并顺利整合之后,也逐渐增大了中医药学科专业的投入,凭借其综合学科实力的优势,发展十分迅速。
4.3 研究创新偏离中医药学科发展正确方向
近30年来,中医药领域大量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在活血化瘀理论、证的实质研究、中药现代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促进了一些二级学科的迅速发展。但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脱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以西医药(包括天然药物)研究思维进行理论创新、新药开发的现象逐渐增多,过分强调药物有效成份、“病”的治疗等内容,偏离了中医药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
4.4 文化、技术、政策等因素导致中医药国际化难度较大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前景也非常广阔。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要让西方国家接受传统文化范畴的中医中药,并非易事。这种“观念壁垒、认识壁垒”远比关税壁垒更难以攻破。同时,中医药产品在技术上比较落后,加上众多非规范的标准,也不易为国际市场所认可。目前,一些国家政府虽然逐渐开始承认、接纳中医药,但附加的条件仍然比较“苛刻”。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较大,将影响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我校的学科专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与时俱进的理念、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发服务平台的支撑,同时也面临学科单一、空间有限、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在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时期,随着中医药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我校的学科专业发展碰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需要我们抓住时机、解放思想、克服困难,争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提高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能力,以服务求发展,推动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民选,谢仁业.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高教发展的战略重点[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1):16-18
[2] 傅俊英. 近50 年中医院校教育状况阶段性变化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3):4-7
[3] 王莉,吴砂. 医学院校特色文科人才培养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08,21(6):57-58
发表于《中医教育》2009年1月第28卷第1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