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淦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

(2011-01-24 09:52:09)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创

主题词 胃炎中医药疗法 @蔡淦

导师蔡淦教授为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专科中心带头人,从医近五十年,学验俱丰,尤其对脾胃病的治疗颇为得心应手。在此谨将其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作一介绍。

1 脾胃虚弱是主要病机,健脾助运为基本治法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等范畴,其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素虚、外邪内侵等多个方面。虽然在临床上患者主诉常为胃脘疼痛、脘腹胀闷、嗳气、嘈杂、泛酸等标实之症,但根据其多为胃脘隐痛、得按痛减,并常有纳呆、便溏、倦怠乏力以及舌淡(红)、边有齿痕、脉细等临床表现,结合本病病程较长、“病久多虚”的特点,蔡师认为脾胃虚弱是主要的病机。情志、饮食及外邪等侵及中土,病延日久则每可损伤脾胃,致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受阻,进而产生气滞、湿阻、热蕴、血瘀等不同的临床表现,故在治疗上当以健脾助运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基本方为:党参、白术、白芍、茯苓、半夏、陈皮、生甘草、谷芽、麦芽。方中六君子汤健脾益气以培中土之虚,谷芽、麦芽消食导滞以助中焦运化,用白芍乃根据“土虚木乘”的病机特点,柔肝缓中、抑木以扶土。

2 消炎须气滞湿热同治,复萎应重视养阴祛瘀

本病系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病变,由于其所致神经、内分泌以及胃动力学等方面的改变,可致食物滞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产气增多,在临床上多有胃脘疼痛、胀满、嗳气、泛酸、口苦、舌苔黄(腻)等气滞、湿热表现。蔡师认为,欲使本病炎症消除,必须在健脾助运基础上辅以理气畅中、清热化湿之品,方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理气药常用佛手、木蝴蝶等平和之品,亦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刺猬皮、九香虫理气止痛,或用甘松、木香理气除胀,枳实、槟榔破气导滞,旋复花、代赭石理气降逆。清热化湿药常用兼有健胃作用的黄连、蒲公英、连翘等,湿重者选加白豆蔻、砂仁、石菖蒲等芳香化湿药,热重者选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热解毒之品。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胃粘膜固有腺因炎症的破坏而减少。此时患者胃脘部的局部症状往往并不十分明显,而相对地以全身症状或舌、脉象异常为主,如倦怠乏力、消瘦、纳呆、口干、便溏、便秘以及舌光红少苔,或暗红有瘀点、瘀斑、舌苔浊腻、脉细等。根据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其病变的演变规律,蔡师认为虽然病机比较复杂,但多为浅表性胃炎的病机基础上,增加了胃阴亏虚、瘀血阻络等虚实错杂的病变机理,故治疗上除健脾益气、理气畅中、清热化湿外,尚需佐以养阴益胃、化瘀活血之品,以达到邪去正复、瘀去新生的目的。养阴益胃药常选用太子参、麦门冬、石斛、天门冬、北沙参等,化瘀活血则选用莪术、桃仁、丹参等药。

对伴见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病例,蔡师根据大量的临床资料分析,认为除慢性胃炎的一般病机变化外,瘀热内蕴是其突出的表现,故治疗时每每加用莪术、白花蛇舌草以活血清热,并根据病情选加藤梨根、蜀羊泉、石见穿等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

3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选方用药贵在轻灵

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两者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吸收的功能,且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但脾主升清,宜升则健;胃主通降,宜降则和。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须有赖于两者的阴阳相对平衡。慢性胃炎属中焦脾胃之病,蔡师在诊治时十分强调“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重要性。具体体现于临床,一方面必须根据患者虚、实、寒、热等的偏胜偏衰,以药物偏性纠正病理之偏性,使脾胃功能达到正常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必须针对中焦脾胃在生理特性和功能上矛盾对立统一的特点,用药时予以兼顾而不失之偏颇。蔡师指出,每个病例的具体病情虽然有异,但通补兼施、升降同调、润燥兼顾、寒热并用以及气血同治、动静结合等乃是应当遵循的组方原则。

在选用药物上,蔡师特别重视药性的“轻灵”、“平和”。因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慢性胃炎患者每每可见气机阻滞、逆乱等异常表现,用药上唯其轻灵平和才能达到调整气机的作用。同时,药物本身亦需有赖于脾胃的消化、吸收,若用药过于滞重,反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不利于疾病的治愈、好转。为此蔡提出了补勿过腻、攻勿过峻、热勿过燥、寒勿过苦、疏勿过散、敛勿过涩的用药原则。此外,在药味、药量方面,蔡师提倡方药对证、量适力专,不主张大而全的用药方法。

4 典型病例

××,男,58岁,门诊号115861,1990328日初诊。患者中脘胀满十余年,自1989年起多次作胃镜及病理检查,均提示“胃窦部中至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上皮化生”。刻下:中脘时觉胀满,口干,胃纳欠佳,舌光红,有裂纹,脉细弦。结合胃镜下“食道下端粘膜隆起”的表现,辨证属于脾胃气阴亏虚、湿热挟瘀内阻,治以健脾养胃、清热化湿,佐以活血通络。药用:太子参、麦门冬、莪术、谷芽、麦芽各15克,白术、白芍、半夏、佛手、八月札各10克,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各30克,生甘草6克,乌梅、川连各3克。上方随症稍作加减,共服用4个月。919日复诊,患者已无不适,舌光少苔,脉弦滑,再拟原法出入。药用太子参、莪术各15克,麦门冬、天门冬、白术、白芍、半夏、佛手、桃仁各10克,蒲公英、水线草、半枝莲、石见穿各30克,生甘草6克,川连、乌梅各3克。该方连续服用7个月后,于1991522日作胃镜、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为“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肠化中度”。嘱其继续用该方半年,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结果,病情稳定。

 

发表于《中医杂志》2004年3月第45卷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