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口口相传


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的火热,忽然间大家都不爱看书了,越来越少的人能在一段文字面前耐心地读上几分钟,习惯了划屏的的年轻人,更是耐心不足30秒,在他们看开来,文字的魅力远不及影像和语音来的直接。
看短视频多了,自己对于文字,似乎也是没有以前的耐心了,无论是看新闻还是其他的东西,图文版本的都不能认真地看了,视频和语音解说倒是可以看一会儿。写字的机会更是越来越少,除了必要的签名,几乎没有主动写过字,更不存在给谁写一封信、一张贺卡了。时代是在变化,可对于文字失去兴趣这件事儿,感觉不是好的迹象,难道是又要回到口口相传的远古了?
中华文明五千年,自从有了文字,才有了真正的文明传承,成就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反观口口相传的文明,在每一代的传承都发生着偏差,遇到战争和自然灾害,传承就可能断了,例如印度、例如西藏史诗。中华文明在有文字之前也是口口相传,太古时代的故事靠着一代又一代传颂,经过几千年的时光,能留下和能考究的越来越少,只剩下了几个好似是传说的英雄故事,细节都无从知晓。神秘的三星堆,在当时已经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正因为没有文字,让这个文明留下了太多的谜题,至今无法破解。
看了很多大学生写的字,歪七扭八吧的样子,实在是不敢恭维,这也和时代的发展有关系的,因为文字的使用场景少了,再加上考试为纲的教育方式,学生没有精力去练字,也不能因为写一手漂亮的字体而得到大家的青睐,投入产出比太低,也就让学生们丧失了练习书写的积极性。钢笔字没人练习了,毛笔字写的更少了,几乎成了退休老人的专利,再有二十年时间,书法可能会走向落寞。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新一代的小孩子大部分已经不会说地道的本地方言,我自己也是,离开了家乡的方言环境 ,平时也并不怎么说,自己的方言等级也越来越低,而下一代已经不会说方言了。这是文化传承的一种缺失,保护方言,其实也是任重而道远的,或许在五十年后,地道的方言只能通过录音才能听到了。
文化的大一同,还是利大于弊,人类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多次这样的文化洗礼,因为没有影像的记录,也就安静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或许在上古那个年代,真的有神仙,真的有龙凤,真的有更多的文明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