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编辑部的故事》:一味吐槽接不住经典

(2013-05-07 16:29:46)
标签:

郑晓龙

吕丽萍

娱乐

分类: 讲理的

盼望《新编辑部的故事》不是一年两年了。

《新编辑部的故事》:一味吐槽接不住经典

10年前我做娱乐版编辑的时候,就曾经两传言之凿凿的开机谎信儿。也不是全然谎信儿,郑晓龙导演久有续写的凌云志。开不了机是因为剧本难产,剧本难产是因为没谁能入得了王朔、冯小刚的辙。现在能够完成并开播,是因为打破了原先的心理障碍:既然接不了原剧的下音儿,干脆在风格上另起炉灶。这不失为聪明的做法。照猫画虎画得再像,人家也会说你是山寨的。脱胎换骨的分寸把握好了,就是与前作交相辉映的另一座山峰。


10年磨剑,郑晓龙团队的创作态度不可谓不认真。但以目前的成品来看,《新编辑部的故事》没有延续前作的优点,费尽心机的创新也流于浮夸和造作。《新编辑部的故事》虽然有个“新”字,其实一直没能摆脱老版的阴影:因为编剧实力上的无法抗衡而改走他道,还是因为编剧实力上的羸弱而无法走通他道,只能用各种东抄西摘的网络段子和疯癫夸张的肢体语言来弥补,或者说分散观众注意力。但观众是不好糊弄的,滔滔不绝的台词是现实主义的,随时起兴的舞蹈和台步则是戏剧假定的,两者之间就像水和油一样互相排斥,无法融为一体。

 

从“老编”到“新编”,是从解构到吐槽,从讽刺到审丑,从扎针到挠痒痒,从动口不动手到动肢体也动舌头的全面转型。1991年的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乃至社会各界,均有极左残余思想和保守僵化意识弥漫,《编辑部的故事》以调侃的方式,将正襟危坐的官场话语加以解构,让观众在语言狂欢中获得了快感,也在讥刺丑陋的过程中解了气。而《新编辑部的故事》所处的是一个解构到无可解构的年代,所有的人造神话和自我标榜者都成了怀疑和嘲笑的对象,“装”已经是时代公敌,“真小人”的行市远远高过了“伪君子”。在一地碎片的时代中,要么向着更加核心和要害的领域去解构,爬剔历史和现实的真相,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么在精神上有所建构,给人心以有力的一击,像《士兵突击》里“不抛弃,不放弃”的信条。然而,《新编辑部的故事》既没有挑战生产尺度,也没有重构大众心理,而是选择了微博上最为流行的“吐槽”言说。


当今社会中,有太多光怪陆离、人心不古的现象可供吐槽。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事和不合理处可发牢骚。网络世界中,有太多满含群众智慧和娱乐精神的段子可资借用。《新编辑部的故事》一旦放弃了飙高音的自我要求,眼前立刻一马平川。红男绿女的选秀评委,强颜欢笑的大龄剩女,钱多人傻的乡企老板,都可以抓来入戏,都提供“审丑”效应。每一点情绪反应都被放大,随时张开双臂展翅欲飞。每一场群戏都像群口相声,又像没排练好的舞剧。虽然他们舌灿莲花不离现实左右,但最多也就发发牢骚,过过嘴瘾,并不真心实意地想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充其量也就是一团团娱乐泡沫。


当然,《新编辑部的故事》遭遇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老版用情太深,对新版寄望太殷。即便是保持了老版水平而没能超越,恐怕都讨不了好,更何况总体水平的确是下坠了一截子。如果这部剧不叫现在的名字,而是叫《WWW的故事》,人们一定会持以更宽容的心态,剧中步子过大扯着蛋的创新说不定还会被视为惊喜,起码也是实验和尝试。然而你既然接收了经典的旗帜,享受了不宣传自显眼的福利,就得接受观众挑剔的目光和严苛的评点。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双刃剑。


话说回来,观众也没要求新版萧规曹随,亦步亦趋,他们只是不希望堕了老版的威名。哪怕你像《大话西游》一样尽情颠覆了吴承恩的《西游记》,照样能吸附一批死忠的粉丝。怕只怕,你打碎了观众原有的美好印象,又建立不起自家的强大气场,这就注定了板砖如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