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星文
李星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865
  • 关注人气:1,9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剧的天,是雷剧的天

(2013-03-11 10:48:51)
标签:

笑傲江湖

隋唐英雄

樱桃红

娱乐

分类: 逗闷子

2013年春天,电视剧尚未走出2012年以来的低迷状态。有收视没口碑和没收视也没口碑的剧占据了荧屏。

电视剧的天,是雷剧的天

(1)频发的“雷阵雨”
四大卫视联袂推出的重磅开年大戏《楚汉传奇》遭遇了收视的滑铁卢,不仅被湖南卫视的雷剧《隋唐英雄》甩在身后,就是江苏卫视的都市小品《当天真遇到现实》也对其保持压制。大导演高希希继《三国》之后打造的力作,大明星陈道明历时7年锻造的刘邦形象,并没有讨得观众的欢心,反而先是遭到了“细节失真,年代穿越”的吐槽,继而又遭拖沓冗长、“注水猪肉”的诟病,最终草草收场。

 

如果说《楚汉传奇》是在史事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戏剧化演绎,程力栋主导的《隋唐演义》则是在单田芳评书的基础上进行了视觉化改编。虽然后者比前者在剧情上更传奇,但也并非时下流行的雷剧,而是制作精良的用心之作。可惜的是,《隋唐演义》同样收视平平,两剧夹击也没能动摇《隋唐英雄》的霸主地位。《隋唐英雄》不仅把李世民的出生时间提前了几十年,而且让隋炀帝后宫的阴谋权斗唱了主角,再配以张口闭口“你爷爷的奶奶的爷爷”的卡通化程咬金,堪称没有最雷,只有更雷。就是这样一部布景粗糙、剧情狗血的古装剧,却成功地俘获了芒果台固有的年轻观众群体的心,收视高高飘扬,最终冲破了两个点。

 

《隋唐英雄》后不久,于正的新版《笑傲江湖》开播。这部剧直接把东方不败改成了女性,让他和令狐冲真心相爱,原本的真命公主任盈盈反倒成了“小三”。于正再次施展绝招,把带有明显政治隐喻的金庸小说改成了缠绵悱恻的“玛丽苏”。尽管金庸迷斥之为“寄生动物,山寨之主”,但这并妨碍90后痴迷于“冲东恋”。说起来,关于《笑傲江湖》的改编,金庸喜欢不喜欢不是问题,颠覆不颠覆也不是问题。金庸还不喜欢天马行空的徐克版呢,不妨碍那两部电影成为经典。有料没料才是真正的问题,对于追求电视剧品质的观众来说,把金庸改成琼瑶甚至“穷聊”,是不能接受的。

 

篡改经典,言情第一,荧屏频下雷阵雨,这已经成了吸附低龄观众的必杀技。而扎根农村,以小品化喜剧风格或者苦情戏码横扫收视,则是赵家班的看家本领。每年春天,赵本山和他的弟子们都会发起两轮电视剧扫荡:《乡村爱情》先出马逗乐观众,《樱桃》系列后上阵煽哭观众。《乡村爱情》6部238集,已是中国最长连续剧,差不多也是最畅销的系列剧。《樱桃》两部76集,正在上演包揽卫视收视榜前3名的把戏,估计干个100集没问题。本山传媒的戏谈不上有什么口碑,就是硬邦邦地用收视数据说话。横勇无敌,羡煞旁人。

 

2013年之初,我曾冀望于历史正剧能刹一刹“营养全无,娱乐至死”的歪风,现在看来这一愿望远没实现。当然,还有《赵氏孤儿》《大秦帝国2》等剧尚可一战,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荧屏上仍然是雷剧、神剧的天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年春天的光景,是去年产业形态的自然延续。

 

(2)“万恶”的收视率
过去一年,是电视剧播出机构震荡洗牌的一年,是电视剧创作在迷茫中徘徊求变的一年。

电视剧的天,是雷剧的天

10年来,央视渐渐成了主旋律和农村剧为主的平台,卫视竞争大浪淘沙,形成了湖南卫视为老大,浙江、江苏、安徽、北京等台群雄混战的局面。2011年年底“限娱令”和“限广令”出台后,湖南卫视改在8点的黄金档播剧。失去了综艺节目保驾护航,独闯天下的“金鹰剧场”没能拢住观众,上半年收视持续走低。直到2012年暑期,湖南卫视一方面急调《轩辕剑天之痕》和《天涯明月刀》来吸附青少年观众,一方面改以“全国网”来计量收视率,才算止住了下行之势。在老大疲软的日子里,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在综艺和电视剧两方面发力,彼此交替登顶。浙江卫视更是凭着《中国好声音》的飙红,成为当年最拉风的电视机构。

 

但“好声音”只有一个,综艺节目受限,电视剧的重要性得到凸显。选对一部剧,一家卫视就可能在当月收视排名中冲到前列。比如说,《樱桃》对山东卫视和黑龙江卫视贡献巨大,《甄嬛传》对安徽卫视和东方卫视拉升明显。而选错一部剧,结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多部阵容显赫但收视不佳的剧直接把某些上月还排名靠前的卫视拽到谷底。一年下来,湖南、浙江、江苏仍然位居三甲,但优势随时可能丧失,三甲之后更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有的台为了保持尊位,有的台为了趁乱上位,对收视率更加看重--因为收视是目前衡量播出平台影响力的最直观的指标,甚至被当作了唯一的指标。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对剧的喜欢程度,是以数千个电视样本户的眼球效应来评定的,这本身就很不科学。而这些样本户还有可能遭到某些电视机构的“污染”,造成收视数据的失真。未必准确的单一评价指标,竟然成了全行业的金科玉律,所有的创作者、购片人、广告主都要看其脸色行事,收视率高就欢天喜地,收视率不高就垂头丧气。多年以前,崔永元曾经以“万恶的收视率”来谴责这种怪现象,但收视率作为电视剧产业“指挥棒”的地位如今更为稳固,多数创作者屈从于收视率,怎么闹腾怎么来,少数品牌编剧、导演和明星仍在坚守,但也时时处在收视率的重压之下,一部戏播不好,就不得不改弦更张。

 

(3)品质的大滑坡
一年来,热钱来得快去得也快,网络版权费终点又回到起点,“唯收视率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嚣张,电视剧产业进入盘整回调期,两种创作上的现象让人忧虑。

 

首先是题材的狭窄化:大多数时间里,观众看的不是家庭伦理剧,就是抗日题材剧,没有别的选择。警匪剧、医疗剧、历史剧、商战剧、情景喜剧已成为稀缺类型,偶尔出现一两部也水准不佳。现实题材剧几乎就等于家庭伦理剧,家庭剧被无限细分,婆婆和媳妇、女婿和丈母娘、姐夫和小舅子,每种关系都被大做文章,每种矛盾都被无限张扬。今年以来,恶婆婆和恶丈母娘退潮,育儿戏成为新的风潮。似乎除了家里的“杯水风波”,广阔社会再无可写、可拍的素材。

电视剧的天,是雷剧的天

其次是风格的架空化:抗日剧的主角全是一人能灭一队鬼子的超级英雄,并且集体向高帅富、偶像型进发。古装剧的主角只管嬉戏调笑,不再承担从历史演进中观照当下的任务。医疗剧的主角不再研究疑难杂症,谈恋爱和耍贫嘴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家庭剧的矛盾严格限定在家庭内,戏剧冲突主要围绕性格冲突而设定,几乎不触及问题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因由。电视剧里充斥着意淫狂想的烂故事和虚假生硬的说教者,文化表达上的混乱和空洞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

 

2012年,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超过了1.7万集。但除了《甄嬛传》《悬崖》等少数几部剧,很难找出有口碑有收视有品质的作品。大多数情况下,好剧不彻底,烂剧没底线。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触底之后必然反弹,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电视剧是大众娱乐产品,但不能像“喂猪”一样对待观众。电视剧不能没有价值观和文化含量,应该在收视率之外增加新的评判指标,既看台缘也看品质,万类霜天竞自由。

 

(原载于3月11日《海南日报》之“海南周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