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大劫案》:中途的驿站

标签:
宁浩娱乐 |
分类: 逗闷子 |
《黄金大劫案》不同于宁浩之前的“疯狂”系列。演员上有一定的延续性,《疯狂的石头》里的“笨贼三人组”刘桦、黄渤、岳小军仍在,但叙事手法、影调风格和情感表达完全变了。
宁浩在《疯狂的石头》里使用了多线叙事、分进合击的讲故事手法。这在国外的片子里有迹可循,在2006年的国产片阵营里则独树一帜。多线叙事的好处是信息量大,矛盾密集。《疯狂的赛车》是“石头”的加强版,四拨人马抢石头变成了六路人马争毒品,因而节奏更快、热闹更多。把水搅浑是很多导演都能做到的事情,把浑水一汪的中局发展为晶莹澄澈的终局,则是宁浩赖以成名的绝技。
然而,在《黄金大劫案》中,宁浩没有再出多线叙事的招数,而是采取了主干遒劲、枝叶环绕的结构方法,直接把它说成单线叙事也不为过。东北沦陷期间,“小东北”混迹满洲国街头,他有着和“小沈阳”一样的纯正东北口音,但他一点儿也不“娘”,而是痞、浑、滑三位一体,还有些“商女不知亡国恨”。听片名就知道,这是一个各路豪强争夺黄金的故事。片名之外,这也是小东北由乱世蜉蝣觉醒、成长、转性,最后成为勇士的过程。小东北的视角统治着全片,满洲影后、教堂神父、义和团遗老、富家千金等人都围绕着他星罗棋布。观众不需要为线头的频繁转换而消耗智商,只消跟着不靠谱的小东北重重闯关即可。
在两部“疯狂”作品里,宁浩都铺设了大量黑色幽默的台词和桥段。“石头”里国际大盗栽在山城笨贼手里,“赛车”里的台湾黑帮把一个不得志的赛车手认成了黑吃黑的同行,都是在荒诞的氛围中实现讽刺。“石头”里那个“坑爹”的儿子谢晓盟,“赛车”里那个把墓地当作楼盘卖的推销员,都是对荒唐现实的肆意讥嘲。以一种后现代的风格,关照现实的同时制造笑料,这是宁浩一以贯之的法宝。
然而,在《黄金大劫案》中,因为年代转向了民国,也就基本不再有基于现实的会心微笑。喜剧元素仍然浓郁,主要是借重了小品中惯有的东北式搞笑。演神父的范伟仍然是标志性的朝阳话,“李宝库”和“范德彪”的风韵犹存。演小东北的雷佳音是沈阳小伙儿,“该(街)溜子党”“削死你”等东北腔一出,不比赵家班的喜剧效果差。从历史沿革看,东北是在一代代移民的垦荒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东北天宽地阔的自然环境和北风呼号的恶劣气候中,乐天、热烈、乍咋呼呼的东北语言风格逐渐形成。忽悠是真的,热情也是真的,两种气场的张扬和激荡,成就了一门充满戏剧效果和欢乐气息的方言--东北演员以小品为武器统治春晚多年决非偶然。
在宁浩的前作里,黄渤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儿。在“石头”里,他是笨贼“黑皮”,代表着孔武、野蛮、头脑简单。到“赛车”里,他是绝对男一号,仍然草根、粗野、不知其可。《黄金大劫案》里的“小东北”,从其油腔滑调、欺软怕硬的街头混混的设定来看,这似乎仍是黄渤擅长的戏路。然而现实是黄渤因为档期问题只在本片中打了酱油,宁浩选择了更年轻、更英俊的雷佳音来出演这一角色,这是把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弄成了一个有所冒险的尝试。说实话,雷佳音扮痞犯浑耍赖还是不及黄渤那么浑然天成,但“小东北”并不仅仅有小玩闹成英雄的戏分,他还是一条很粗的感情线里的男主角。男人好不好看,都不影响“欲望”主题的表达。但男人要不好看,爱情戏十之八九会显得牵强--看看老戏骨陈建斌让《甄嬛传》的女粉丝们不爽成什么样子便知。宁浩在电影里第一次大张旗鼓地表现了爱情,雷佳音和程媛媛看上去还般配。
人不可能永远在固定轨道里徜徉,宁浩摆脱“疯狂”的努力从《无人区》就开始了。只是,那部发力猛、调子“灰”的电影遭受了太多的磨难,至今未能上映。而这部《黄金大劫案》,显然已放弃了现实批判的诉求,只想来一段有哭有笑有爱情有动作的传奇故事。变来变去,那个靠玩逻辑和抖机灵起家的鬼才宁浩,这次做回了一个简单纯粹的商业片导演。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供他疗伤和喘息的中途驿站,决非他导演生涯中的大本营和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