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大先生》:赵本山的滑铁卢

标签:
小沈阳刘流娱乐 |
分类: 讲理的 |
去年,赵本山导演的《乡村爱情2》在中央一套播出,创下了不俗的收视和口碑。今年,赵本山的新剧《关东大先生》在中央八套已经播完,收视率统计没看见有正式的报道,但收视反响不及赵本山的前几部电视剧。虽然也有本山的铁杆粉丝说这部戏轻松幽默,更多的评价认为它既不传奇,也不生活,不伦不类。
赵本山电视剧,从来都有配角比主角出彩的传统。《刘老根》的男一号是赵本山自演的刘老根,可是真正博了彩头的是范伟扮演的药匣子。《马大帅》的男一号是马大帅,可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是范伟扮演的彪哥。到了《乡村爱情》里,赵本山、范伟只是客串演出,扮演刘能的王小利和扮演王天来的小沈阳冲上来火了。总之,每部戏里忍辱负重的男一号都不讨巧,总能上位的是装傻充愣的丑角。
《关东大先生》延续了这个惯性,扮演男一号赵春安的张小飞又是为人作嫁的命,刘流扮演的荒唐贝勒爷更有观众缘儿,他那句“问题不大”已经开始风行,就像去年刘大脑袋那句“必须的”一样。赵本山亲演的“千里眼”和范伟扮演的韩特使露脸不多,搞怪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从题材上说,《关东大先生》发生了重要转变。历数赵本山主导的电视剧,最早的《刘老根》是东北二人转风格和农民奔小康的主旋律结合,全剧的调子就像那首欢快的主题歌一样激昂向上,再配上初步成型的“赵家班”厚积薄发的喜剧绝活儿,官方和民间各取所需,两头都很满意。《马大帅》是农民进城的心酸遭际和赵本山喜剧艺术的嫁接,那份笑中带泪的黑色幽默,很有几分卓别林的意味。到了《乡村爱情》,农民再次回到自己的广阔天地,发家致富变成了一个模糊的背影,开始了爱情加逗乐的混搭。通常,影视里的爱情只有和浪漫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奇异的光芒,而赵本山片子里的恋人老是受制琐碎的矛盾,用书面语言说,这是现实对爱情进行了“驱魅”,把它还原成了原味儿的生活。
最新的《关东大先生》彻底离开了农村,来到大城市奉天的北市场,时间也不再是火热的当下,而是时光倒流七十年的民国时代,故事仿效了武侠小说常见的夺宝模式,围绕着大清朝留在关外的一笔价值连城的宝藏,前清遗老、日本特务和民间爱国人士展开了殊死的角逐。
有点谍战,有点斗智,有点动作,这是当下走红的电视剧类型,《暗算》《功勋》《五号特工组》都是成功的先例。如果再成功融入赵本山的滑稽搞笑,那简直就太牛了。可惜的是,“赵家班”没有把这两种元素有效整合到一起,反倒是左右互搏,自相抵消了。谍战和夺宝戏有着自己的规范,编剧要草蛇灰线地设置悬念,导演要步步危机地营造气氛,人物要心计深沉地斗智斗勇,要不知不觉地把观众带进虚拟的迷宫。这种剧最忌讳的是情节的弱智和人物的儿戏。问题是,《关东大先生》编剧没给够信息,故事编得平淡如水,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看看同期播出的柳云龙的悬疑戏《血色迷雾》,就知道“大先生”的剧情推进是何等地业余了。
更严重的是,赵本山的徒弟们不能放弃表演的习惯程式,他们个个生就了喜感十足的脸,总是不自觉地挤眉弄眼,总要像演小品般插科打诨,结果是督军不像督军,特务不像特务,巡长不像巡长,志士不像志士,夺宝的过程全无惊险刺激,而像是一群成年人在过家家。你想看一出正宗喜剧吧,偏偏没那么多笑料,还是在一本正经地斗争。你想看一出夺宝奇谋吧,笑料时不时地冲出来搅局。剧中的日本人说着比本地人还纯正的东北话,这种拧巴的感觉是《关东大先生》最大的尴尬。
赵本山逐渐退隐幕后,主要精力放在了推弟子和做导演上。推弟子这件事是成功了,通过系列电视剧、刘老根大舞台和春节晚会,他的徒弟们个个身价倍增,最当红的小沈阳具备了下一站喜剧天王的气势。做导演的赵本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创作瓶颈。《关东大先生》之前的作品都是农村剧,虽然都有节奏拖沓的毛病,但总能用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农民幽默牢牢地抓住观众,而《关东大先生》离开了农村的活水,又没有找到“城里人”的感觉,成了不接地气的无本之木。继续走农村路线难免要重复自己,离开农村则要面对陌生的题材,不管赵本山向哪个方向走,都需要一个出色的剧本合作者。这个编剧要么写出农村戏的新感觉,要么写下与赵氏风格没有排异反应的其他类型剧,赵本山的电视剧才能继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