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是只高开低走的妖股

标签:
杂谈 |
分类: 骂人的 |
看《梅兰芳》之前看的《叶问》。《叶问》中规中矩的,概念化的民生情怀(先可笑后凄凉的廖师傅)、概念化的人性摹写(先汉奸后幡然的林家栋)、概念化的爱国主义(打狗日的小日本),不太触动人的心灵,打得还好。而《梅兰芳》一上来就是惊艳的感觉,可是渐渐的后力不济。
(1)高开低走一妖股
第一段真精神。每个人物的身上都闪现着俗世之光,每句台词都似乎带着绵延的深意,每次对话总能激起金铁之声。这段的梅宛华还不是神,这段的陈凯歌保有着想象力,这段的主创都抓着艺术之神的手。
第二段开始还保留着勃勃的元气,孟小冬和梅兰芳人生若只如初见,挺清新。渐渐的就入了窠臼,没了风采。如果全片能结束在美国之行的成功上,虽然高开低走,总算保持了晚节。
第三段全然俗套。邱如白那点念想根本就是程蝶衣上了身,什么艺术高于战争,鬼话。我不反对鬼子进村时,像钱钟书这样无拳无勇的知识分子躲在山沟里钻研自己的学问,但不能接受艺人们在侵略者搭就的舞台上纵情歌唱,为人家粉饰太平。德国占领了英国,莎士比亚就应该马放南山。知道日本人要来,文化名流和梨园巨匠就应该远避他乡。邱如白的话要说对了,周作仁就不是汉奸了。你可以嗟叹个人命运被时代绑架,可以大洒同情之泪,但是非总该是有的。邱先生的主张没有冲击力,也就反衬不出梅兰芳的熠熠光华。
(2)身披枷锁陈凯歌
第一段,梅兰芳处于艺术的上升时期,没涉及到情欲和节操的大是非。陈凯歌在虚和实之间进退自如,拍了一个外表文弱实则狠叨叨的小子,这就有戏。到了第二段,梅孟之恋本是很有看头的,可惜圣人后代们不允许表现梅大师正常的七情六欲和爱恨纠结,《过把瘾》般的夫妻缠斗被表现成了《空中小姐》的纯情无暇。
如果我不知道孟多年为梅外室的真实故事,或许还会对“梅兰芳的孤单造就了他的一切”和孟小冬的成人之美有所折服,可我现在只能对这朵色彩斑斓的假花表示唾弃。什么“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你怎么不说“他是人民的”?他的确是京剧大师,可他又何曾在生活上亏待过自己?梅兰芳逐渐超凡入圣,跳上云端,到了第三段时只剩了教科书的正确而不伟大的气质了。
就因为用了“梅兰芳”三字,陈凯歌失去了写实的自由,也失去了虚构的自由,不但承担了政治正确的无上义务,还揽下了为尊者讳的瓷器活儿。带着纸枷锁的不是梅兰芳,而是陈凯歌。说好听点,《梅兰芳》是半部经典,说不好听点,《梅兰芳》盖了座烂尾楼。
(3)不发狠的戏才好
十三燕和费二爷光彩照人。王学圻的声线独特,吴刚的分寸老到,他们俩一番揉搓,满台好戏。余少群台上风骚、台下英挺。我总觉得,所有唱戏的人卸了妆仍然秉有独特气质,余少群是越剧小生出身,生转旦固然费劲,但场下的感觉是自带的。都说黎明不出色,一方面是他摊上了没戏的二三段,他个人的失败是他没伶人的气质。年轻时靠玉树临风能挡一阵,人到中年便只剩浮肿和木讷了。我看,用余少群加于魁智就比现在的结果强。
邱如白演的很技巧,我相信黎明这辈子也做不出那么复杂的表情来,然而孙红雷一如既往地过火。一会儿平静,一会儿张扬,才能玲珑浮凸不是?英达市侩得很好,也性情了一把。陈红每次都要给凯歌往下拉分,福二奶奶看上去完全是个阴阳怪气的准泼妇。
对了,不发狠的章子怡动静相宜,清新水灵。扮相就很好,唱戏时神情也好。余少群告诉我们,男人在台上比女人更婀娜。章子怡告诉我们,女人在台上比男人更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