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网络民意≠民意,如同说白马不是马

(2009-03-04 16:52:39)
标签:

民意

互联网

网络民意

it

看到一篇闾丘露薇的盖世奇文,说网络民意≠民意。文内使用了一种非常奇特的逻辑,觉得非常值得商榷。文中是这么说的:

“……现在的舆论喜欢用这样的公式:网民=民意。在节目当中和赵启正讨论这个问题,他说,中国的网民有3亿,他们做过调查,真正在网络上留言发表意见的却是少数,而且以年轻人居多,因此,网络民意的代表性是有局限性的。

  问他如何看待选举网络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的建议,他认为,没有实名制的网络,如果不能够保证本身的可信性,是不可行的。节目结束,他说很遗憾没有足够的时间谈谈躲猫猫事件,他想表达的是,网络民意、网络代表不能够取代法律赋予权利的人员。”

 

偶觉得很奇怪啊,非常奇怪。网络民意≠民意,不光是这个命题好奇怪,而且论证的方式更奇怪。

按照赵老板的逻辑:网民有3亿,大多是年轻人,其中呢发言的更是少数,这些人呢,不能代表3亿全体网民,所以更不能代表13亿中国人。

 

日。非常日。

值得提出“日”的是原因是,这里暗地里混淆了一个概念:民意=就是全体13亿中国人的意见。日。

 

中国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个“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说,"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


 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个普遍现象。如同王小波所描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外国人爱说话,个人主义下,都爱发表自己的民意,并注重个人表达的权利。龙应台就曾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

 

但在中国,沉默是一种文化,一种通行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沉默是金。沉默的人往往不愿意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民意,但不代表他们没有民意。而那些总是积极的喜欢代表别人的人的意见,在沉默者来看,大多数都不是自己民意,而是一种谎言。

 

中国人为何沉默如斯呢?因为有一种很强的力量,让我们相信民意的存在很是虚幻,至少是很不确定的:一项城区改造的政策要推出了,民意调查双手支持,专家论证一直通过,结果呢?千人恨万人骂,最后不得不强制拆迁,钉子户反而成了新闻。

再比如,铁路春运想涨价,民意如何啊??我们开个听证会吧,邀请好多人,专家一屋子,消费者一大堆,人人高举两手支持。结果呢?涨价后骂声充斥大江南北。

 

正如有人说:民意像一种感觉,我们平时决定的很多事情是由感觉或者直觉决定的,并没有多少审慎的理性;民意是不稳定的,是快速变化的,是常换常新的需要和主意;民意像是一种假定,比如假定某项政策会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但事实上却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民意更是抽象的,抽象一致的理论,具体表达时却因人而异;民意还是一种公聚状态下的情绪,聚会时喊口号是一种状态,回家静下来想想可能是另一种状态。

正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让民意成了一个橡皮泥,可以被任意玩弄、操纵、变更、塑造、包装和曲解。

 

13亿中国人中,只有3亿网民;这3亿网民中,只有3万人爱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说真话。谁敢说这3万人的意见不是民意呢?

反过来,13亿中国人中,假如说其中有3万人,专门负责造谣说一些谎言,这些谎言能够传播出去,谁敢说这3万人就是民意呢?

所以,我认为,民意,不过是民众的意见,而不是 全体国民的意见。

如果硬要说网络民意≠民意,那就如同说白马不是马一样可笑。

  

在腐朽没落的大洋彼岸,竞选总统时候总是一团糟,最总是不得不问计于民意调查,来决定自己行动。

而在我们这块5000文明历史的土地上,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境界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