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秦世恩堂
秦世恩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103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2019-09-15 10:55:18)
标签:

转载

      惠山寺与二泉水

   [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惠山寺在惠山东麓。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就有僧人把刘宋王朝司徒长史湛挺建造的“历山草堂”,改为“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建立慧山寺。随着朝代的更替,惠山寺几经沧桑,屡毁屡建,现在尚有石经幢、金刚殿、金莲桥、大同殿等古建筑。寺院依山势而建,渐进渐高。游人拾级而上,觉得气势壮观。

  惠山寺的头道山门就建在惠山古街头上。临街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上下两块匾额,下面一块是“锡惠胜景”;上面一块是“江南第一山”。口气似乎有点大。不[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过它是乾隆皇帝给的呵!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他在谈到江南山水时,认为“唯惠山幽雅闲静”、“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属”。这个尊号一直延用至今,无山敢来问鼎。山门背面挂有一副楹联“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祠以教孝寺教忠”此联原为晚清无锡知县廖纶题写,现在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重书。这副楹联也反映一段历史。惠山寺内“天下第二泉”雍正皇帝有题字,惠山寺曾被宋钦宗赐予李纲为祭祀祖宗的家祠,故出此联。

  惠山寺山门前立有两座佛教经幢。南侧一座高 6.26,共19级,建于唐祥符三年(876),上刻《佛顶尊胜佗罗尼经》;北侧一座高6.22,同为19级,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上刻《大白伞盖神咒》。两座经幢相距10,均由青石雕刻而成,是无锡地区保存最完好、时间最久远的佛教石刻艺术珍品。

  进了头门,要走过一段长长的坡道。其中要经过“寄暢园”前门、金莲桥、李定忠祠、邹忠公祠,便来到惠山寺的旧山门。这是一座单檐歇山顶、杏黄色墙、三座券门的建筑,檐下高悬“惠山寺”匾额。此题字最早是明正统年间,无锡书法家、[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工部员外郎陈勉所书。过了
200多年,到乾隆十五年,为迎接皇帝南巡,惠山寺着手大修,寺匾请人重写,但督建官认为字写得不够精神,只好请名家仿陈勉笔意补写。又过了200多年,此匾在“文革”时被砸毁。现在匾上字迹是根据早年照片上的字复制而成。

  过了山门,再登几十级台阶,台阶中间建有一座“御碑亭”,碑上刻有乾隆帝题写的两首赞颂惠山的诗句。正面一首是乾隆帝初次来惠山,游“寄畅园”后写的七[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律:

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

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

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

閡梨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

背面一首是乾隆帝第二次到惠山时写的诗:

九陇重寻惠山寺,梁溪遐忆大同年。

可知色相非常住,惟有林泉镇自然。

所喜青春方入画,底劳白足试参禅。

听松庵静竹炉洁,便与烹云池汲圆。

  “御碑亭”后是“大同殿 ”,因此殿始建于梁代大同年间,故名。殿前一棵古[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银杏是明洪武年间僧人所植,已近七百年了。进入殿门,院内建有一座“大雄宝
殿
”。殿前香烟缭绕,看样子寺内香火颇旺。

[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从大雄宝殿南侧的小门出去是一个清静的院落。一处不大的院门上挂有一块“二泉书院”匾额。进去是一方天井,银杏树上挂满嫩果,已是硕果累累。天井正屋为[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君子堂”,堂上挂副对联“云心逐我俱无迹;草色逢春渐有涯”。显出主人随和[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开朗的心境。“君子堂”南侧一幢更幽静的堂屋内立有一尊彩色人像雕塑,堂匾为[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真大夫”三字,柱联是“涧石不随龙化去;岭云还去雀归来”。左右墙壁挂有木简式条幅,上书邵宝生平。看了介绍,才知道那尊雕塑是明代名臣邵宝的塑像。

[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邵宝(14601527),明代著名文学家,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山人,无锡人,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先后任许昌知州、户部员外郎、江西提学副使、湖广布政使和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在任时勤于政事,为官清正。因奸臣刘谨专权,邵宝与之斗争而被罢官。邵宝回锡后,在惠山创办“尚德书院”和“二泉书院”。他尤爱惠山风景和二泉水,人称“二泉先生”。再向后面走,是一处幽静的院落,院内花草繁密,涓涓细流穿过花丛跌落水塘,水声淙淙,花香隐隐,别有一番情[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趣。登到高处,却见一廊阁内置一方黄石,石面上刻有八卦图形。抬头看匾额为“点易台”。后壁挂一幅“点易图”,两侧各挂一框,为邵宝所作《二泉书院新成诗二首》。据说,邵宝辞官归乡后,在惠山幽谷中一面教书,一面研究易经。并亲[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筑“点易台”一座,每日在台上静坐读易。邵宝当年所筑“点易台”早已废圮,园林部门依邵宝“点易台”意境,新建了一处景点。不过邵宝所撰《点易台铭》却流传了下来:
点易台铭有序。邵子读《易》九龙山中,作台而时登焉。手一卷,坐以终日。于是,正德庚辰,邵子六十有-矣。先是张侍御汝立归二象笔辞曰:点易。邵子谓:若有以起我者,故名其台云。台在惠泉西北,其向以艮,东野诸山,可坐而见也。铭曰:易以象示,再示乃辞,辞不能读,何以象为?点易有台,晚予始学,敢曰尽言,窥古述作。俯察仰观,地厚天宽,神哉不测,我方盘桓,我笔悬如,不苟以句,跃如在前,求我点所。

走过点易台,过道前壁挂有一张木板,板上刻有邵宝所撰《惠山竹枝词六首》,读来颇有韵味。

      其一:踏踏儿郎从危翁,惠山寺里看新钟。

           问道新钟儿时撞,九秋霜落树头红。

    其二:萧鼓迎神神下山,香烟满路送神还。

          安得村村无病苦,灵泉不动庙门闲。

其三:听松庵里双古松,松下石床苔藓封。

洗却苔痕看古刻,志书传是米南宫。

   其四:漪澜堂下水长流,暮暮朝朝客未休。

         纵有茶经无陆羽,空教煎白老僧头。

     其五:登山山路转山坷,须从仙人洞口过。

           涧水满时青草短,丛花深处白云多

     其六:南寺忠定化文襄,千古青山两瓣香。

           莫问前朝松柏树,只今何处有甘棠

  走出过道便是“竹炉山房”。门上匾额是当代著名画家李苦禅重题。两旁柱联:“削竹编炉,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久为衲子珍藏。”山房始建于明代洪武初[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年,本来是惠山寺的弥陀殿。当时,寺内有位性海和尚,善文能诗,广交名流。晚年在惠山寺北边的听松庵内种茶植松。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请人制作了一只竹茶炉,炉子上圆下方.形似道家乾坤壶,中间装有金属栅,在竹壳和金属栅之间,用惠山泥填实,性海常用它煮二泉水,泡茶招待客人。明万历二十三年重建惠山寺时,把弥陀殿改名为“竹炉山房”,并用竹炉煮茶招待南来北往宾客。乾隆南巡,曾专门到“竹炉山房”品茶,挥毫为“竹炉山房”题额。还仿制了一只竹炉,带到北京。后来在玉泉山庄内还仿建了一座“竹炉山房”,以示风雅。乾隆仿制的竹炉,底部木板上刻有乾隆亲笔题写的一首诗,此炉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竹炉山房,数百年来几经重修,现在的建筑是光绪年间重建的。1984年把乾隆诗碑移置在山房门厅和廊下。正中一块正面刻的是乾隆首次来惠山写的《咏惠泉》:“石甃淙云乳,何从问来脉。摩娑几千载,涤荡含光泽。澄澈不受尘,岂杂溪毛碧。鸿渐真识味,高风缅畴昔。”这块碑的背面还刻有乾隆帝第四次来惠山写的四首诗。竹炉山房东边一块诗碑刻的是乾隆第二次来惠山作的诗:“一弘清照镜光新,耐可含风漾细瀹。印满半轮千古月,入龙凤影数竿筠。题名乍尔怀苏轼,肄业还应忆李绅。笑我匆匆催骑去,岂云潇洒个中人。”竹炉山房另外还有两块诗碑是乾隆帝第三、第四次来惠山时写下的诗句。从这些诗中,反映这位帝王对惠山二泉水的欣赏和钟爱。

竹炉山房台阶下面便是二泉水的圆池,池上筑有一亭,亭壁上刻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钐庑吹摹天下第二泉”的几个大字。圆池东侧建有一座“漪澜堂”,门[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旁挂有苏轼诗联“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堂内有琴师为游客收费演奏阿炳的名曲“二泉映月”。“漪澜堂”下是一口方池。方池要比圆池大许多,池[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壁上置一石雕龙头,龙嘴里常年淌着清澈的泉水。漪澜堂北侧围墙上刻有清雍正皇帝题写的“天下第二泉”巨幅大字。游客到了这里,一般要对着泉池和雍正题字照相,也算是一个著名景点了。

说到二泉水的名气,还必须了解一段二泉水的历史。唐代至德年间,茶圣陆羽一度寓居惠山。他品过天下20余种泉水之后,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惠山泉第二。”到了唐元和年间,另一位对泉水有研究的学者、刑部侍郎刘伯刍说“水之宜茶者七,扬子江中冷泉第一,惠山泉第二。”从此,天下第二泉的名声就传出去[转载]无锡游之四:惠山寺与二泉水
了。到了唐武宗时,时任宰相的无锡人李绅把二泉水带到京城分赠友好,他还在《别泉石》一诗的小序中赞扬二泉水“
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含漱开神,茶得此水,皆尽芳味。”当时,另一位宰相李德裕品尝后,觉得名不虚传,就下令把二泉水通过驿站送往长安供他们享用。晚唐诗人皮日休为此曾作诗讽刺:“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到了宋代,京城开封的达官贵人和文入雅士,更是推崇二泉水,不远千里,将二泉水舟载车运,送往京师。为了防止途中水味变质,还摸索出一套“拆洗惠山泉”的办法。据《清波杂志》记载:“用细沙淋过,则如新汲时,号拆洗惠山泉。”北宋还流传过一则蔡襄用拆洗过的二泉水和苏轼斗茶的故事。后来苏轼被贬海南岛,仍不忘二泉水的味道,他在海南三山庵中品尝一泉,认为水质接近惠山泉,于是把它取名“惠通泉”。明代洪武年间,著名画家王绂曾寓居惠山听松庵,常用二泉水泡茶,并写过一首《惠山煮茶》:“寒斋夜不眠,瀹茗坐炉边;伏火煨山栗,敲冰汲泉涧;瓦铛翻白雪,竹牖出青烟;一啜风生腋,俄惊骨已仙。”清代康熙、乾隆两帝更是对二泉水推崇备至,他们分别先后六次南巡,每次必到二泉品茗,并多次为二泉吟诗题字。康熙帝曾为二泉作诗数首,其中一首写道:“朝游惠山寺,闲饮惠山泉,濑石流仍洁,分池溜自圆,松间闲幽境,辟岩下山亭,悬聊共群工,天真本浩然。”特别是乾隆帝把二泉水和其他泉水作过比较后,十分赞赏二泉的水质,先后写诗50多首,歌颂二泉水的甘美清冽。

看到这里,只能说江南第一名山、天下第二泉名不虚传!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