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剧院看芭蕾《仙女》

.
这个方案是法国人安德鲁设计的,网上形容它是一个由既有柔和的阳光色调,又有高科技金属质感的钛板和象征剧场帷幕的玻璃构成的体态轻盈的椭圆型建筑,这一建筑座落在碧水之中,四周是大片的绿地环绕。
于是北京侃爷的揶揄随之而至:说它象俄式面包吧? 好象厚了点儿, 说它是中式馒头吧? 又好象没发好面。
紧接着又爆出:安得鲁设计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前不久发生坍塌!那么咱这颗蛋……?
还有,说是安得鲁在日本大阪参加了水族馆的设计竞赛,他做了一个方案,中间也是一个半圆玻璃球,周围也是一圈水。等于一稿两投,咱这个成了"热剩饭"。
不管怎么说,钱已经花了,这颗蛋已经立起来了,不能叫它白糟蹋老百姓的钱,咱老百姓也得进去瞅瞅,享受一番。
大剧院从外表看并不高大,但为了保持剧场内的净高,修建时往地下挖了六到八层楼那么深,也就是说,这颗蛋等于深埋于地下。很明显,它建在天安门广场和中南海旁,不能太高,否则与环境不协调。
从网上俯视的照片看,在红墙黄瓦的古香古色中,一颗银蛋埋在碧水中,的确显得别致而新颖。

但如果大白天站在长安街上平视看它,一点儿也不起眼。所谓“高科技钛板”一点儿也看不出什么闪亮的“金属质感”,显得灰头土脑。网上一查,原来钢结构上涂了防火涂料,怪不得这么“埋汰”。

所谓“银球座落在碧水中”的效果也看不出来,除非你能登上云梯,从空中俯视。
而那汪水从平视角度看,一点儿也不“碧”,跟灰蛋一个色。这跟观沧海是一个道理,从高空俯视,一碧万顷,美极了,那是有蓝天的映射,如果站在沙滩上看,就远没那么漂亮了。
总之,全都是因为咱的立脚点不够高,无法登临俯瞰。
我让儿子帮我选购一张票,网上一查,2011年9月16日晚有芭蕾舞剧《仙女》,长这么大,还没亲眼看过芭蕾,尤其是法国芭蕾(当然,不是法国人跳,而是广州芭蕾舞团),一百块钱,就是它了。
那天晚上我来到大剧院,那颗蛋里面透出灯光来,倒有点“琉璃球”的意思,比白天好看得多。

进入大剧院内部需要从所谓的水下廊道进入,其实并没有钻入水中的神秘感。不过是先下到一个大坑里,再进门而已。一进去是一个展厅,有近期节目介绍。
然后要通过安检,水瓶、相机都不能带进去。两个小时没水喝,只能喝剧院的饮料,雪碧可乐1罐15块,贵了点儿。相机不让带就太残忍了,只能用手机拍。
真正进入“蛋”的内部,确实很震撼,穹顶显得非常高,棕红色,呼应于故宫红墙的古香古色。
我的票在三楼,要一层层沿电动扶梯走上去。上到二楼往下看,电扶梯环绕成一个巨大的椭圆空洞,蔚为壮观,让我想起了宇宙中的“白洞”。

到了三楼,却怎么也找不到入口,原来却在椭圆的尽头。大门深红色包铜钉,象征紫禁城大门。
进到剧场内,从三楼望下去,简直就是一个深深的圆罐,我们高高在上,离舞台实在太远了,偏偏这次去京只带了看电脑用的近距离眼镜,而且镜片全部划毛,模糊一片,儿子说有个望远镜,也没找到。据说最好的位置在二楼,视野、音质都是最佳。

虽然位置很远,远不如在电视上看得清楚。但究竟是坐在现场亲眼来看,究竟是从演员身上反射过来的光粒子直接打入我的眼球,仍然有一种不同于电视前的“现场感”,是因为巨大的剧场空间?还是因为在黑暗中注视那追光打亮的舞台?抑或是因为周围观众的全神贯注?说不清楚,但真实得可以触摸。
《仙女》是法国浪漫芭蕾舞剧的处女作和早期代表作,也是芭蕾史上开脚尖舞之先河的里程碑之作。而且它开创了白纱裙先河:不过这里的白纱裙还是过膝的长白纱裙,还是很淑女的。今天得以观赏世界上第一个“白裙脚尖芭蕾”,也算幸事。

舞剧表现的是苏格兰风情,剧中男人也穿花格裙。青年农民詹姆斯订婚前与林中仙女——西尔菲达在梦中相见。他们彼此相爱,他离开了原来的未婚妻。詹姆斯为了留住仙女,听信女巫的意见,用长纱巾缠住仙女的腰部,结果仙女的两个翅膀掉下来,立即死去。这时詹姆斯的未婚妻嫁给他人,婚礼的行列在詹姆斯一旁通过,詹姆斯非常懊悔,昏倒在地。

整场表演可谓高贵典雅、严谨规范、轻盈飘逸、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尤其那林中仙子群舞,在黯绿幽蓝的背景下,追光下那些洁白纱裙的女仙,飞来飞去,显得格外明艳,甚至透明,仙雾氤氲,如梦似幻,实在是艺术的莫大享受。

北京的观众素质也极高,剧场内充盈着静谧、温馨的氛围,最轻柔的音乐坐在接近穹顶的三楼也听得清清楚楚。仔细观察,发现观众中有不少上海人,在中国最洋气,最爱出国,最能接受西洋文化的就是上海人,北京其实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北方城市。
两个小时,曲终人散。走出大剧院,漫步在长安街上,空中淅淅沥沥飘起了雨丝,新鲜而凉爽的空气直沁心脾,舞台上那高雅而浪漫的气氛依然弥漫在脑海中……

2012-04-0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