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夏是因为地球离太阳
远近不同造成的吗?
——所谓“英国科普大师”也胡扯
小胖孙忽然爱好起天文来,嘱我去北京给他买本科普书,这是好事呀。我在北京著名的“三联书店”找到一本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英国史蒂夫·派克著的一本《科学奇思妙想——地球》,我想,既是中国最权威的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又是英国的科普大师史蒂夫·派克著的书,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谁知一翻开前几页便发现了谬误:
书中写到:“因为地球的自转轴线是倾斜的,所以地球在沿轨道的运行过程中,其表面某些区域在特定时间会比较靠近太阳,这些靠近太阳的区域会更暖和一些——即夏季。”
这是我对科普书错误的修改
央视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中,问到地球为什么会有冬夏?大部分群众的回答都是:地球绕太阳转,有时远有时近,远时就是冬天,近时就是夏天。很少有人能回答正确。
这跟这本书上的错误属同一类——认为冬夏不同都是因为离太阳的远近不同造成的。
实际上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冬夏不同主要取决于我们所在区域太阳照射的角度,直射就热,就是夏天,斜射就冷,就是冬天。
地球上的阳光为什么会有直射斜射的不同?其一,因为地位地球是圆的,对一个圆球来说,照在上面的光线肯定有些地方是直射,有些地方是斜射。其二,正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轴线是倾斜的,所以南北半球便得到不同的照射。如果在这半年里,北半球为直射,那就是夏天,南半球斜射,就是冬天,在另一个半年里恰好反过来,北半球为斜射,是冬天,而南半球则直射,成了夏天。
如果照街头群众的说法,整个地球离太阳有时近有时远,近时热,远时冷,那么近时就应该南北半球全都热,全是夏天,远时南北半球全都冷,全是冬天。就不应该出现南北半球冬夏季节恰好相反的事儿了。但我们都知道中国冬天时,澳大利亚恰好是夏天,我们可以去那里渡假。
这本书上的说法比街头群众稍好一点,他也正确指出了地球的自转轴线是倾斜的,但结论是错的,他说地轴的倾斜造成某些区域离太阳远,某些区域离太阳近。不错,的确远近有点差别,但这点儿远近差别能有多大呢?充其量也不超过地球直径的1/4,即3000公里左右。但我们知道地球离太阳1.5亿公里,是那点儿小差别的50万倍!
也就是说,近处和远处离太阳的差别不过是50万分之一,实际上一样远,阳光当然也一样,决不可能因为这点远近小差别出现冬夏冷暖好几十度那么大的差别。
总之,离太阳的远近,决不是造成冬夏冷暖的原因,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角度,直射还是斜射。
顺便说一句,大家都知道“小儿问日”的故事,孔夫子被问倒。其中一小儿说,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中午近,所以早上冷,中午热,也是以太阳远近做为冷暖的原因。我们现代有一些媒体居然认为这个小儿说得对。
实际上早上和中午离太阳最多不过差半个地球的距离,即6000公里,相对日地距离1.5亿公里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真正的原因还是角度,还是直射和斜射的不同,早上斜射,所以冷,中午直射,所以热。
也就是说,两小儿说得都不对,其实早上和中午太阳离我们一样远。
太阳之所以早上看起来大,因为我们的眼睛在平视时看东西要大一些,主要还在于早上太阳与周围的参照物(远山、树木、房屋)相比,显得大一些,中午太阳的参照物是辽阔的天空,所以太阳显得小一点。
据查,史蒂夫·派克是英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尤其擅长少儿领域的图书创作,善于以新颖的表现手法、独特的内容表现少儿题材的图书,作品深受小读者和家长的喜爱,已经出版多本图书。尤以科学奇思妙想系列为代表作,除了《地球》之外,还有《飞机》《鱼类》《火箭》《人体》等等。
这么厉害的科普作家,怎么还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又查了一下,原来他是伦敦动物学会高级研究员,也就是说,他的本行是生物学,而不是天文学或物理学。
史蒂夫·派克科普作品集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天文学知识,只要稍微动一下脑子就能想明白,按说这样博学的科普作家脑子应该不差呀。所以我还有一个猜想,也许是我们的翻译闹不明白,在翻译时做了错误的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