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君明臣直”其实是无奈

(2023-08-13 10:52:37)
分类: 杂谈随感
           “君明臣直”其实是无奈

“君明臣直”其实是无奈
  
    众所周知,纳谏的唐太宗与直言的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一对君臣典范,你以为这只是因为他们人格完美,道德高尚,眼光远大吗?错!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被迫无奈之举,不得不这样做。从他们本性并不想纳谏或直言。
    先说唐太宗,大家都知道,太宗并非应该继位的嫡长子,他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弟兄,逼老爹封他为太子并继位。这件事无论怎样解释,都是上不得台面的阴谋,属非法篡位。
    为篡改历史,太宗破天荒强行查阅史官的记载(按皇权制度惯例,皇帝没有权力查看跟自己有关的史书),并篡改史书。但无论在史书中把自己修改得多么无辜,多么善良,多么被动,而兄弟又多么蛮横霸道,欺人太甚。但杀兄逼父的事实无法掩盖。所以这事始终是太宗的心病。
    为了在历史上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形象,太宗不得不极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明君”,以明君之美掩盖篡位之恶。要当明君就必须有直臣配合,才能打造出“为臣者犯颜直谏,为君者虚怀纳谏”的美好形象。其实太宗本是一员武将,沙场拼杀,脾气不可能温良恭俭让,但因强烈的当明君的愿望,太宗不得不压制自己的脾气和欲望,耐心接受批评。太宗想整个别墅玩玩,魏征都通不过。太宗还不能发火,含笑称谢,表示改正。
    但回到后宫,一肚子火再也憋不住,恨声骂道:我早晚得杀了这个乡巴佬。幸亏长孙皇后是位贤妻,说正因为你是明君,才有魏征这样的直臣,所以我得祝贺你。高帽子一戴,才算把太宗的火儿熄灭了。

“君明臣直”其实是无奈
幸亏长孙皇后高帽子一戴,才算把太宗的火儿熄灭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太宗虽然为洗恶名不得不当明君,但他究竟是个明白人,对自己在历史上的形象看得很重。换了别的皇帝,才不管那一套呢,什么形象不形象,“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先享受了再说。
    再说魏征,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天下第一忠臣,其实满不是这么回事。魏征先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后随元宝藏一起投了瓦岗军李密,又随李密投了李唐,然后在与窦建德争斗中被俘,又投了窦建德,后窦建德被李唐击败,魏征再次重新归唐。归唐后先是服务于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事变后,太子被杀,魏征又转投李世民。可以说魏征前半生“六易其主”,哪里是什么第一忠臣?
    当然,在那个战乱年代,“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换换主子也无可厚非,不过魏征并非自主选择,多是在不得已情况下,为了活命而被迫换主子,起码算不上以死明志,从一而忠吧?即使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频繁换主子,也是个不好听的名声。
    于是魏征为了掩盖自己不良名声,也只好以“直臣”的好形象洗刷恶名。正好,这个愿望与唐太宗一拍即合,这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对君臣相知相遇的典范。其实细究二人,道德并非那么高大上。
    魏征犯颜直谏就不怕死吗?他历史上不是多次为了活命而换主子吗?怎么这次不怕死了?其实他心里明镜儿似的,他很清楚太宗为什么愿意纳谏,如果太宗杀了他,反倒成全了他。他从此就成了“忠臣”,青史留名,而太宗就成了暴君,再加上篡位,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隋炀帝。他心里有底,所以不怕,尽管放胆唠叨个没完。
    说实话,跟太宗一样,魏征的“直言”也同样有故意博取美名之嫌,不比太宗高尚多少。他每次进谏的奏折,都留有副本,交给史官褚遂良,以求录之国史,其实就是奔着“名声”去的,目的正为洗刷不忠的恶名。太宗知道后很不是滋味。这君臣二人可以说各怀鬼胎,心照不宣。
    再说,魏征的建议也不见得全都对国家有利,比如他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二人均有宰相之才,太宗也真的重用了他们,但后来二人都牵连进了太子谋反案,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侯君集虽极有才,但心胸狭隘,人品不端,并不符合“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标准。
    反过来,太宗的“纳谏”也不意味着道德高尚,为了洗刷篡位恶名,只好在魏征直言面前强忍怒火。魏征死后没多久,太宗便借着魏征举荐察人不当的由头,推倒了自己亲手给魏征写的墓碑,磨平碑文,好好出了口恶气。

“君明臣直”其实是无奈
魏征的墓碑已磨平无字

    至此,我不由感叹,儒家那套明君忠臣的道德学说,实际上全是胡扯,哪有圣人?哪有完人?全是各怀鬼胎,作出一番虚伪假象罢了。正所谓“外儒内法”,外面打着儒家的崇高旗号,内里玩的全是法家的“法势术”那一套阴谋诡计。真正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当然,不管这对君臣如何各怀鬼胎,但究竟纳谏和直言都是好事,并因此而创造了“贞观之治”,对历史作出了伟大贡献。不管二人道德如何虚伪,成就是不容抹煞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