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靴“活化石”——南疆的“乔鲁克”
解放前,乌鲁木齐的元新戏园,有一位维吾尔艺人卡帕尔,会演新疆小曲子戏,自编了一段颇诙谐的秦腔“乱弹”,广为流传:
头戴缨盔托马克(“帽子”。维吾尔语音译,下同),
身穿战袍阔耐克(“长衫”),
腰扎玉带别力瓦克(“腰带”),
足蹬朝靴约提克(“靴子”),
手拿大刀皮恰克(“刀子”),
胯下战马依夏克(“毛驴”),
来将通名:吾!蒙古大将喀勒马克!
这里说的“约提克”就是我们常见的少数民族穿的皮靴。高腰,软皮,鞋底为硬革或橡胶。其实这种高腰皮靴的样式是从西方传来的,并非真正的新疆传统民族靴鞋。
很少有人知道,南疆农村的少数民族穿的并不是“约提克”,而是更为古老原始的“乔鲁克”(和田一带叫做“乔绕克”)。我当年在南疆搞美术,对这种靴子特别感兴趣,因为它很有点像古代战将穿的“战靴”。厚牛皮底,软羊皮帮,把牛皮底翻卷上来,与羊皮帮缝在一起,前头形成“翘头”。有高腰矮腰两种,矮腰者脚脖子处用皮绳扎紧。


后者是带花饰图案的“乔鲁克”
“乔鲁克”里面一般穿毡袜,比矮腰的“乔鲁克”要高得多,露在外面。
有趣的是,我自己也曾穿过这种古老的毡袜。那时刚分配到南疆,天冷,卖不到棉鞋,没办法,卖了双大号翻毛皮鞋,准备里面穿厚毛袜以御寒,不料毛袜也无处可寻。于是热情的民族同事帮我买了一双毡袜。我一看就楞住了,原来所谓“毡袜”没有一点“袜子”的形状,倒是有点儿像“刀鞘”,他们让我像跳芭蕾似的把脚尖绷直,插进“刀鞘”里,然后硬折过来,把脚脖子前面折出来一堆厚厚的“摺子”,结果根本没法塞进翻毛皮鞋里,最后只好请人把它裁剪改造成真正合脚的毡袜,才算了事。不过我从此也算弄清楚了,原来维吾尔农民穿乔鲁克之前,竟是这样穿毡袜的。
当时巴扎上到处都是卖“乔鲁克”的,很漂亮,全是正宗的牛皮和羊皮,红底黄帮,或红帮黄底,配上白毡袜,很有特色,成了我们这些画家的关注点。尤其我们县,昆仑山中有个塔吉克自治乡,他们的“乔鲁克”比维吾尔人更讲究,为长统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做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毡袜上有很多漂亮的装饰图案,成了国内不少画家眼中的热点。

画家刘秉江在南疆的速写“秋尔克”
当时我们关心的只是它的美感和特色,并不太懂它的历史文化价值,竟没有想起来买一双留下来当“文物”。随着时代进步,当时满大街都是的“乔鲁克”已很难找到,只剩下深深的遗憾。
现在逐渐了解到,“乔鲁克”堪称新疆古靴的“活化石”。
值得我们新疆人骄傲的是,中国最早的出土古鞋就出自新疆。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用兽皮制成,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皮靴尖部开口,靴面、靴帮、靴底分件缝制,堪称“世界第一靴”。其实和“乔鲁克”已有几分相象,只是靴底还没有翻卷上来,也还没有“翘头”。

楼兰古靴
到了距今3000年左右,新疆先民的缝靴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人们开始用熟皮制靴,制靴已程序化。哈密五堡古墓出土的一只3000年前的皮靴,就反映了这一特征。这双保存较好的皮靴,帮、底用牛皮,靴统用羊皮缝制,靴底用三层牛皮,结实耐磨。这就更像“乔鲁克”了。
新疆温泉县阿尔卡特草原的一尊石人像,据今已3000年,足蹬高筒皮靴,其形状与“乔鲁克”很像,也是靴底翻卷,翘头。
生活在距今3000年前的哈密绿洲居民,着皮鞋,鞋上或饰小铜铃,与我所看见的塔吉克人的“乔鲁克”上的小装饰如出一辙;
扎洪鲁克人是生活在距今2600年前且末绿洲古代居民的一支代表,他们同样穿毡袜长靴。
在新疆楼兰孤台墓址(相当于汉代)出土的皮靴,其形式为半腰形,中间对缝,有明显的褶纹。以结实的牛皮作底,靴面为柔软的羊皮制成,内中铺放毛毡以保暖。靴底以麻线缝缀,使其具有防潮寒的特点充分展现了楼兰人服饰文化的时代风貌。
到了这一步,古靴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乔鲁克”的所有特点:靴帮为羊皮,靴底为牛皮,靴底向上翻卷,翘头,内有毡垫或毡袜。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乔鲁克”几乎一成不变地流传到今天。
汉代西域鞋靴制作工艺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有毡鞋、毡靴、皮鞋和皮靴,还有史籍中记载的“织成履”。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东晋时期的一双织成履,就反映了当时较高的制鞋工艺水平。“织成履”在靴鞋发展史中,已经比“乔鲁克”处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了。
从考古发现资料来看,唐代西域女子的鞋履,可分为高头和平头两种形制。阿斯塔那唐墓中亦有翘头履(唐代新疆蒲鞋)出土。其实这里的所谓“翘头履”,其“翘头”样式即来自“乔鲁克”。

为什么“乔鲁克”能流传两三千年不变?因为它特别适合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环境。
这一带地处偏远,橡胶之类制鞋原料不易进来,而牛皮、羊皮则多得是。“乔鲁克”制作工艺简单,南疆手工作坊足以完成,价钱也不会太高,记得当时我们在南疆时,一双“乔鲁克”超不过十元。
这一带农村全都是松软的沙壤土,不像戈壁砂石路面会对牛皮底造成损伤,所以不需要现代皮靴那样的硬革底。靴底翻卷,不容易灌进沙子。牛皮的“翘头”处在最易磨损的脚尖,可延长使用寿命。靴底与靴帮的结合缝线已不像最早的楼兰古靴那样处在脚底边缘易受损磨断,因靴底向上翻卷,故缝线比较靠上,不易受损。
此地气候极为干旱,几年都不下一场雨,即使下雨,地皮都不一定能湿得过来,所以不用担心手工制的皮革吸水变形。这里冬季没有北疆冷,与华北相当,所以皮靴配以毡袜足以御寒,而当时的北疆冬季则非毡筒不可。南疆夏季极热,沙漠里能烫熟鸡蛋,“乔鲁克”此时又可防烫。
我的老馆长以前还真买过一双乔鲁克,下乡时候穿。据他说走沙漠还是这玩艺儿好,既轻巧又不烫脚,而且还灌不进去沙子。就是看起来难看点,又肥又大,像骆驼蹄子似的,要不穿毡袜还真有点“旷”呢,也许人家这鞋正是为了走沙路怕陷进去而仿照骆驼蹄子做的,也就是说,乔鲁克应该属于古代仿生学技术。
不过对贫困的南疆农民来说,一双“乔鲁克”价钱不菲,舍不得为“防烫”而穿靴。他们去城里赶巴扎时,路上往往把“乔鲁克”背在肩上,在沙漠中赤脚行走,好在农民的脚底老茧足够厚实,有时连骆驼刺都扎不进,也耐得沙漠酷热。等快到巴扎时,才换上心爱的“乔鲁克”,以便在稠人广众前面露脸时“有面子”。
改革开放后农民富了,商品流通了,大概嫌“乔鲁克”太土气,也都换上了时髦的现代靴鞋,历史就这样被轻轻翻过了一页。不过我们老馆长认为,乔鲁克不可能被时代淘汰,因为它是最好的“沙漠越野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