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清代诗词看新疆原始农耕

(2023-08-03 11:49:45)
分类: 舞文弄墨
              从清代诗词看新疆原始农耕
 
 
从清代诗词看新疆原始农耕
清代新疆农村风貌,图中水池叫做“涝坝”,我在南疆工作时也是吃涝坝水


    在清代的西域诗词中, 可以看出当时新疆原始的农耕方式与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

    流放新疆的林则徐有这样一首竹枝词:
        不解芸锄不粪田,一经撒播便由天。幸多旷土凭人择,歇两年来种一年。
    新疆原始耕作方式是,撒下种子之后便听天由命,既不锄地也不上粪。好在土地广袤,可以采用“歇两年来种一年”的休耕轮作方式来恢复地力。

    纪晓岚也有一首意思相似的诗:
        界画棋坪绿几层,一年一度换新塍。风流都似林和靖,担粪从来谢不能。
    “一年一度换新塍”说的也是轮休耕作,以息地力。林和靖,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不仕,诗风以淡远闲适著称。林和靖曾说:“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著棋尔。”纪晓岚在这里以幽默调侃的笔法形容新疆农民从不担粪,就像林和靖那样风流潇洒。
    总之,清末民国的南疆农民,过的是“半年瓜果半年粮”的日子,虽清苦,但慢节奏,非常悠闲,弹琴,歌舞,喝茶,讲故事,聊大天儿,如世外桃园然。
 
从清代诗词看新疆原始农耕

    纪晓岚有一首诗词说到:
        山田龙口引泉浇,泉水唯凭积雪消。头白农夫年八十,不知春雨长禾苗。
    注:岁或不雨,雨亦仅一二次,唯资水灌田。故不患无田,而患无水。水所不至,皆弃地也。其引水出山之处,俗谓之龙口。
    这首诗准确描述了新疆农耕的特色。因天旱少雨,只能靠山中雪水融化浇灌。无水便无田,所以八十岁老农都不知道春雨与禾苗有什么关系。
    为解决新疆农耕缺水,纪晓岚曾设想修建水利工程,他有这样一首诗:
        良田易得水难求,水到秋深却漫流。我欲开渠建官闸,人言沙堰不能收。
    新疆虽然缺水,但不需要水时却又大水漫流造成浪费。遭谪贬的纪晓岚念念不忘民生,建议修闸蓄水,以便缺水时浇地。遭到众人反对,认为“沙堰浅溢”“水必横溢”。纪又建议“深浚其渠”并“多造龙骨之车引水入田”,但“未及议,而余已东迁矣”,使得利民而实用的建议被束之高阁。

从清代诗词看新疆原始农耕
清代新疆不重视农村水利

    林则徐一生从政,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他到新疆后,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新疆原始农耕方式相当粗放,既没有多少水利设施,也不大锄地上粪。解放后,随着人民解放军屯垦戍边,以及内地农业技术人员和大量内地农民进疆,彻底改变了新疆农耕方式。且不说修了多少水利设施,仅就改变“担粪从来谢不能”的习惯,笔者就有亲身体验。

从清代诗词看新疆原始农耕
文革时代新疆农村学大寨

    那还是在文革中,我在南疆农村“接受再教育”,有一天发现田间地头忽然出现了许多简易厕所。一个个类似轿子的木框,外面蒙着白塑料布,上面用红油漆写了一些维文,大概是标语口号之类。进去后,木架子上有个蹲坑,下面放一只木桶,收集粪便。当时规定村里每家每天必须上交多少公斤粪,多少公斤尿。而且田间还有一堆一堆的沤肥堆,按比例将粉碎了的桔杆、土壤、粪便搅拌好,封上泥土,以便发酵。
    这些措施对于习惯于粗放耕作的维吾尔农民来说,完全是“新鲜事物”。看得出来,这肯定是按照上级文件指示搞的“积肥运动”,老乡虽然并不习惯,但也得遵照执行,谁也不敢说“担粪从来谢不能”。这项措施平心而论是件好事,肯定能帮助增产。但因为采用的是运动方式,增产与否跟老百姓没直接关系。所以一阵风吹过去,到第二年,塑料厕所也没了,肥堆也没了,粪尿也不用秤公斤上交了。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看起来确实不容易。
    后来改革开放,收成与农民利益直接挂钩,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地膜,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在南疆棉田推广以来,一直效果很好。不过用人粪尿积肥的习惯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因为那时全国各地农民都开始大量使用化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