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清十二帝相貌演变谈起

(2023-07-29 09:41:04)
分类: 文史钩沉

          从清十二帝相貌演变谈起

 

    清代皇帝从努尔哈赤开始算,到宣统一共是十二位。除了宣统只有照片之外,全都留下了宫廷画像。从第一代清帝依次看下去,就能发现一代一代的相貌在逐渐发生着有趣的连续变化,就跟动画片似的。

 
从清十二帝相貌演变谈起

从清十二帝相貌演变谈起

从清十二帝相貌演变谈起

从清十二帝相貌演变谈起

    你看前两代的脸型都是上窄下宽,浓眉阔腮,威武雄壮,很明显,这是游牧民族尚武气质的体现,宽大的下巴骨,有力的咬肌,正是常年撕扯咀嚼半生不熟的肉食留下的遗传特征,与惯食肉食的西方民族异曲同工。而发达的毛发则凸显着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男子汉的骠悍。
    从第三代进驻北京的顺治帝开始,腮不那么宽了,毛发不那么发达了。然后一代代传下去,下巴逐渐收缩,变尖变小,眉毛逐渐变细,变弯,变成八字型。或者说,脸型五官在逐渐女性化,而且是那种典型古代美女的特征——鸭蛋脸,柳叶眉。我们甚至从末代皇弟溥杰的脸型上也能看出“倒三角”来。
    这种演变的确很有趣。我想,从中大概能探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先辈们金戈铁马的岁月渐渐远去,代之以锦衣玉食,养尊处优,虽说时不时去围场打打猎,但究竟只是点缀而已。原先发达的筋骨不可避免地要按照“用进废退”的进化规律渐行退化。
    八旗子弟入关后,人人一份“铁杆庄稼”,不用从事任何职业,本意是为了专门习武,保持骁勇善战的传统。没想到至清末,八旗子弟几成废物,除了票戏、遛鸟、斗蛐蛐,什么都不会,皇族同样也免不了一道退化。
    尤其在饮食方面,虽说满族贵族仍保持肉食习惯,但受汉文化薰陶,草原游牧那种简单烧烤已演变为精细繁琐的皇家御宴,我们只要看看留传到现在的满汉全席菜谱便知,山珍海味样样都炖得酥烂,入口即化,原本强大的下巴骨和咬肌已无用武之地,不退化还等什么?
    另外,据动物对比实验研究,生肉中有一种肽,能刺激好斗性格,完全炖熟后这种肽便遭到破坏。看看吃生肉的狼的凶残与吃熟食的狗的谄媚,就能比较出性格差异。欧美人多吃三四分熟的牛排,而中国人必得十分熟才吃,在性格上也有明显差异。

    于是,原先吃半生不熟肉食的满族人,经过几百年烂熟精细的饮食改造,再加上极度享乐,在性格上和体格上便渐趋女性化。


    除了生活习惯的改变在相貌上引起演变之外,婚配是另一个重要原因。皇帝选妃的标准中,美貌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在历史上也有过变化和发展,大家都知道,汉代以苗条为美,而唐代则以丰满为美,“肥环瘦燕”便是典型。宋代之后,一直到明清,美女的标准越来越趋向于瘦弱,甚至为病态为美,比如林黛玉便是其极致。

 

从清十二帝相貌演变谈起
 
    满族人入关后,逐渐接受汉族文化,选妃标准自然也会向林黛玉型靠拢。历经十代,与同样脸型同样体型的柔弱女子连续婚配,在生物学上,就会发生“定向选择遗传变异”。于是,就像培育长尾鸡或长毛兔一样,皇族后代的相貌也就很自然地从下宽的国字脸逐渐演变为下尖的倒三角脸。

 

从清十二帝相貌演变谈起
宣统的弟弟溥杰 


    从清帝相貌演变史推而广之,我们可以想见,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多勇武好斗,充满男子气概,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王朝末代的亡国之君,则多文弱清秀,不堪一击,如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
    掩卷沉思,我们不禁长叹,从几张图片,我们竟得到了许多启迪: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倚。无论个人怎么闹腾,历史总是最公平的裁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