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人用象形文字,而西人用象形乐谱

(2023-07-15 10:27:24)
分类: 谈琴论画
                国人用象形文字,而西人用象形乐谱

    我们普遍认为,之所以国人使用象形文字,西人使用表音文字,是因为国人长于直观的形象思维,而西人长于抽象的逻辑思维。
    但到了乐谱这一块又恰好反过来,西人惯用的五线谱显然比国人惯用的工尺谱(包括简谱)更加形象,能直接看到音乐高低变化的视觉形象,而我们惯用的符号类乐谱(工尺谱、简谱等)则无法一眼看出音的高低,需要有一个把符号转换成音高的反应过程。
    文字和乐谱都是用来记录声音,怎么互为相反?到底国人和西人谁更长于形象思维呢?这真是一个悖论,令人大惑不解。老朽不才,今试解之。

    一、中西文字之不同主要在文明的原生与次生之不同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四大古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原生文明,在这四大文明中,其它三家早已湮没,只中国一家延续了下来。而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文明则是次生文明,它是埃及与巴比伦两家文明的重新组合。
    从考古可知,原生文明的文字一开始都是从象形符号出发的,比如古埃及文、苏美尔文、古印度文、古中国文、玛雅文最初都是象形文字,以后才逐渐发生变化。

国人用象形文字,而西人用象形乐谱
古埃及象形文字


    其中苏美尔文即巴比伦古文明的楔形文字,开始也是象形文字,经过逐渐简化,抽象化,文字数越来越少,由象形图画向符号过渡。后来菲尼基人在楔形文字基础上抽取几十个符号成为字母,菲尼基人与巴比伦人语言不同,原来的象形含义荡然无存,只用来当作表音字母。而古希腊人又将菲尼基字母改造为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再被罗马人改造为拉丁字母,最后再形成欧洲各民族的共用字母。这些符号被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一次次改造使用,所以形成了西方人纯粹的标音字母,跟最初的象形已毫无关系了。

    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同,古华夏文明始终未中断,一直延续,现在的汉人基本以古华夏人的后裔为核心,融合了许多其它民族,所以文字中最初的象形符号也一直延续了下来。当然,经过数千年演进,象形部分越来越少,表意、表音部分越来越多。现在已经不能把汉字叫做象形文字了,现在国内只有东巴文才是纯粹的象形文字,而汉字只能叫做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但在那些最原始最基础的字符中,比如“日、月、山、川、水火、人、口”等,象形的因素仍然看得很清楚。

    总之,中西文字之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原生文明,还是次生文明,是自己一直传下来的文字,还是借鉴它人的文字,并不取决于思维的形象或抽象。
    但国人确实拙于逻辑思维,众所周知,逻辑学发源于西方而非中国,并因此使得科学也源于西方而非中国。而且这一点确与语言文字有关:因汉语而产生了《易经》,又因《易经》而导致了中国未能产生逻辑学。
    以上观点分别见我的博文《汉语的特殊性导致了《易经》的产生》,及《杨振宁和刘大钧的“推演”之争》,后者探讨了杨振宁的观点:“《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种只有归纳没有推演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不是因为国人的思维不够抽象不够逻辑而导致了象形文字,而是恰好反过来,中国特殊的孤立语和象形文字导致了思维的不抽象不逻辑。

    二、西方的乐谱史
    首先,不管哪个民族,乐谱都比文字产生得晚。究竟原始音乐只靠口传心授即可。待文字产生,能记下语音之后,才启发了人们,看来乐音也是可以像文字记录语音那样用符号记下来的。所以,所有民族最初的乐谱都是文字或类似文字的符号串。
    古希腊人发展出两种用字母来记谱的方式,分别以字母文字和类似字母的符号来代表音高与音值,总体上可以分成记载声乐旋律的声乐谱,和记载器乐旋律的器乐谱。
    到了罗马时代,修士包厄修斯借用古希腊记谱方式,以拉丁文字母 A 至 P 来代表自然音阶上的两个八度,在乐谱发展成型的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过,这时候的字母谱中还并未出现五线谱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的“线”。所以,这种记谱法还不能看作是五线谱的雏形。此时西方的记谱跟中国仍属同一类方法。都是一维的符号序列,还看不出形象的高低音。
    到了九世纪。出现了一种被称作“纽姆记谱法”的记谱方式。“纽姆”这个词源自希腊语「πνεμυα」(neuma),原本是表示点头及记号之意的。

    这种乐谱的最初形式就是以一条线为中心,在其上画一些“点”、“钩”、“划”,线条的方向表示旋律的大概趋向,点落在线的上下的位置表示大概的音高,落在线的上方就高些,落在下方就低些。这一条线的出现可以说是从0到1的创举,使乐谱开始形象化。没有这一条线,就不可能有未来的五条线。
    后来由一条线增加到两条线、三条线,一直到十一世纪,修士圭多·达·阿列佐开始以四线三间的谱表记载希腊的葛丽果圣歌,线与间之间代表音程上的二度,线与线或间与间则表示三度音程,这种乐谱被称为“四线乐谱”。不过,此时四线的纽姆乐谱还并不能把时值节奏准确地表示出来。

    十三世纪,德国音乐理论家弗朗科在他的著作《有量歌曲艺术》中提出了“有量记谱法”,这种记谱法可以明确地指示时值。
    十五世纪时,四线谱里面开始出现了不同于之前的黑色实心音符(称“有量黑符”)的空心白音符(称“有量白符”),从此可以表达时值了。

    接着到了十六世纪时,四线谱里总算是出现了小节线,这对明确一首曲子的节拍和节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十七世纪之后,四线谱四线的形式被正式地改进为五线的形式,由此正式地宣告了五线谱的诞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五线谱还没有高音谱表和低音谱表需要分开的意识,如果要写一首双手演奏的曲子,就会使五线谱变成“十线谱”。
    十八世纪以后,五线谱开始成为西方古典音乐的通用记谱方式,并延续至今。可知五线谱源于一个偶然的发明“纽姆”。
    至于简谱,最初叫做“数字简谱”,其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法国,那时有个天主教的修道士苏埃蒂,他用1、2、3、4、5、6、7代表七个音来写谱教歌,尔后写了一本小册子《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
    18世纪时法国人,名卢梭;1742年在法国巴黎向科学院宣读了一篇论文《音乐新符号建议书》再提“数字简谱”。
    18世纪中叶后,又有一批法国的音乐家、医生、数学家等把“数字简谱”加以整理,完善。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简谱简单易学,适合向民间推广,但始终未成为西方记谱法的主流。
    高端音乐是教堂音乐和宫廷音乐,欧洲是世界各种文明中唯一创造出和声音乐的,五线谱更适合于演奏多声部多种器乐并行的和声音乐,所以成为高端,成为主流。

    三、中国的乐谱史
    中国最早的记谱法跟古希腊完全一样,也是借用文字符号的方式来记谱。
    中国古代的乐谱主要是工尺谱,发明于唐代左右。工尺谱源于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笙竽”,也就是“滥竽充数”的那种“竽”。“笙竽”的制作工序是把好多根笙笛插在一个圆形的底座上,即“笙斗”。一把圆笙有五组笙苗,最长两根,最短三根,中等长度三组,每组四根,共计17根。同等长度的管苗,因为安插位置不同,音高也就不同。需要明确分辨。工匠管子上刻上不同的汉字,就是为了让长短相同的竹管,分出个子丑寅卯,不至错乱。说白了就是数字,就是管子的序号。

    对于兼具工匠和乐师双重身份的人,管序开始超脱顺序概念,转为音高概念。于是,这套符号体系摇身一变,成为另一套性质完全不同的符号。于是,代表管序的文字符号在乐器上就等同于音高,成了“谱字”。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至于时值节奏,国人用板眼表示,板为强拍,眼为弱拍,在工尺谱中用附在谱字旁边的符号来代表。

国人用象形文字,而西人用象形乐谱



国人用象形文字,而西人用象形乐谱

国人用象形文字,而西人用象形乐谱

国人用象形文字,而西人用象形乐谱

国人用象形文字,而西人用象形乐谱
工尺谱中的板眼

    中国除了工尺谱之外,还有许多记谱法,其实质也都大同小异。不过有一种方格谱,却是二维方式。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也就是说,纵向代表声音高低,横向代表时间长短,非常科学,甚至比五线谱更符合逻辑,更形象直观。五线谱只用点的位置高低表示出音的高低,但时值的长短依旧用符号来转换,并不直观形象,在这方面还不如方格谱。只不过方格谱没有成为主流而已。
    到了近代,中国从日本引进五线谱与简谱,而简谱恰好与一直使用的工尺谱相似,很容易为国人所理解,而且它比工尺谱更简单易学,更直观更科学,数字大小就代表音的高低,数字下面或后面的线就代表时值,所以现代中国人以简谱为主,只有演奏西洋乐器才用五线谱。
    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的最好、又将其发扬光大的国家。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简谱得到如此普及。

    四、结语
    我们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知,中西文字和乐谱的不同在于两点。第一点,人类历史最早的文字和最早的乐谱在维度上不一样,最早的文字都是二维的象形文字,最早的乐谱都是一维的字符串。第二点,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历史都不一样,中国保留了初始态,而西方等国改变了初始态。
    中国是世界唯一不中断的原生古文明,所以最初的象形文字和不象形的乐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而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所有民族,几乎全都是毁灭消亡多次,所以最初的象形文字几乎全部湮没。在一次次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中,逐渐演变成了纯粹的表音文字。

    而乐谱的发展与文字略有不同,中国是大一统的整体,一切都习惯统一于某一固定格式。一开始发明了工尺谱,挺好,挺管用,于是就这样用下去了。虽然其间也发明过其它各种记谱法,尤其方格谱,比五线谱更加二维直观形象,但终究无法取代沿用已久成为主流的工尺谱。即使吸收西方乐谱,也愿意吸收与自己同质的简谱。
    而西方则不同,它由先后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的许多民族所组成,不是一个整体,所以有可能甲国的发明,后来在乙国被新发明所取代。最早的古希腊符号记谱,到了古罗马,已经换了一茬人,而罗马帝国到后来其实也由各种民族组成。所以到处出现不同发明的火花,而不大会熄灭,你不用他用,总有人在用。于是发明了五线谱,并成为主流。而且到后来又由法国人重新复古,发明了一维字符串的简谱,也照样有人使用。与做为主流的五线谱同时并存。
    这有点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国林立,各种流派,各种学说都可以自由竞争,到处流动,所以才产生了诸子百家。而到了秦汉以后的大一统时代,社会的自由度和容忍度变差,只要不符合主流便被消声,很难再有新思维,新发明到处传播。
    我们看西方现代音乐体系,就会发现它是多种文化组合成的。我们知道西方音乐既有ABCD这样的音名,又有do、re、mi这样的唱名,实际上音名源于英国,唱名则源于意大利。另外,它们既有以do开始的大调系统,又有以la开始的小调系统。大调源于德奥,小调则源于英国。同理,既有起源于罗马的五线谱,又有起源于法国的简谱。他们全都能共存于一个大体系中。究其原因,是因为自罗马帝国崩溃后,始终是诸国林立,未能再次实现大一统。

    总之,中国因为是原生文明,且从未中断,而且始终以大一统为主线,所以形成了务实保守的思维方式,以及与其它民族迥然而异的文化形态。

                  2020年10月2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