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对中有趣的心理现象

(2022-04-11 11:59:03)
分类: 杂谈随感
            校对中有趣的心理现象

    我经常写博文,发现不管阅读修改多少遍,以为一个错别字都没了,但只要换一个人校对,立刻就会找出大量错别字。
    这是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可以叫做“第一印象效应”,换成人话也叫“先入为主”,或者叫做“惯性思维”“自动脑补”都可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举个例子,账目的“账”,也可以写作“帐”,这两者是通用的,我的习惯一向是写成“帐”。不过财政部后来有过文件,规定用“账”,现在的年轻人都用“账”了,我也觉得应该从众用“账”,但多年的习惯不好改,下意识中还是用“帐”,即使自己校对,也看不出来。但换一个人立刻觉得这是错别字。
    还有“其它”和“其他”,也是通用的,即使用电脑敲也是两者都有,不过现在多用“其他”。
    再比如“得、地、的”三字,“做、作”二字,我从上学时就经常用混,校对时当然同样看不出来。这类通用或容易混用的词还有很多,比如“名子、名字”“抵销、抵消”“倒腾、捣腾”“闭塞、蔽塞”“抚摸、抚摩”“府邸、府第”“浑浊、混浊”“茸毛、绒毛”等等,我同学严戎庚先生就专门研究这类词,出版了好几套疑难同义词词典。
    以上有一些还是可以通用的,不能完全算错字,还有大量确实是错字,但自己看不出来。因为自己对自己的文字再熟悉不过,按照自己写作时的思维习惯再重复一遍,觉得很顺畅,错字往往就被无意中忽略了。
    有些错字跟正字字形很像,比如“啄食”写成“琢食”,“矬子”写成“锉子”,稍微一粗心就发现不了。
    如果换了别人来看,他跟你的思维习惯完全不一样,你的习惯性错误对他来说不存在,等于完全是个新东西,所以容易看出错来。
    我还有一个发现,有时请文化低得多的朋友校对,似乎比文化高的还要有效。文化高的人阅读速度快,许多字词几乎同时映入眼帘,迅速在脑中连接成语意,甚至不需要在脑中出现读音,立刻就理解了,觉得通顺,反而容易忽略其中的错别字。
    最近在网上看到中科院物理所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汉字顺序不影响阅读?》,说:人脑的阅读习惯不是像机器那样,逐字扫描,而是对一排汉字整体地成区域的扫视,也就是所谓一目十行,即使汉字顺序是错的,颠倒的,也往往觉察不到,自动脑补成正确的。文中有一些图例,里面的汉字顺序是错的,一开始我确实没发现。经过文章指出后,再仔细看才发现真是错序的。实验证明,一目十行的阅读方式,很难发现文章中的错误。

校对中有趣的心理现象

    而文化低的人阅读速度慢,一个字一个字有序通过,缺一个字都跳不过去,必须在脑中形成连续的读音才能理解,这样反倒更容易找到错别字。
    现在手机中有读书软件,可以把文字变成声音。但在电脑中还没找到很合适的软件。如果有,直接把文稿念出来,靠听觉一个字一个字的过耳,就更容易辨别错别字。

               2020年8月2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