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棣昌——熟悉的旋律出自他的手

(2022-03-23 12:11:53)
分类: 谈琴论画
        张棣昌——熟悉的旋律出自他的手


张棣昌——熟悉的旋律出自他的手

    六七十年代,我在《参考消息》看到一老外文章说:“中国的电影插曲,几乎由雷振邦、张棣昌二人包办。”
    雷振邦大名鼎鼎,但提起张棣昌,即使我的同龄人,即使音乐爱好者,恐怕也极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子,可是提起《人说山西好风光》,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我大概从五十年代就注意到了张棣昌,那时候,那首《人说山西好风光》尚未问世。但电影《神秘的旅伴》插曲《缅桂花开十里香》已深入人心。我那时刚上初中,学校大喇叭天天播放这首彝族风味的情歌:
        女:缅桂花开十里香啊啊,朵朵的鲜花哎情谊是长哎;
        男:戴花你要长年的戴,莫要把鲜花丢路旁!
        女:阿哥哎!水上没有哎船难过河啊啊,阿爹(现在网上多把“阿爹”改成“阿哥”,其实根本没弄清原意)的心思我猜不着哎;
        男:水上没船我们趟水过,只要你一心爱哥哥!
        合:心上的人亲又亲啊,星星和月亮作媒人,弯刀斧砍拆不散,啊相爱的人儿永远是不分离,相爱的人永远是不分离啊!

张棣昌——熟悉的旋律出自他的手

    这首歌第一句从低沉亲切的“缅桂花哎”开始,“开十里香”四字节节攀升,转瞬拔到顶点,裂石穿云的女高音,一下子就把我震了,真是少数民族那种火热炽烈的爱情。整首曲调跌宕起伏,既有女声的缠绵悱恻,婉转悠扬,也有男声的坚毅果敢,金石为穿,还有男女二声部和唱、轮唱的和声美妙效果,层层递进,最终烘托出海枯石烂不变心的高潮。
    听到这么优美的曲调,我肯定要注意到作曲,于是记住了张棣昌这个名子。
    后来到1958年又有电影《红孩子》中那首插曲《中国儿童团团歌》:
        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
        我们是中国GC儿童团。
        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
        嘀嘀哒嘀哒嘀嘀哒嘀哒!

张棣昌——熟悉的旋律出自他的手

    一听这曲调,好像回到了二三十年代的遥远中国,旋律虽简单,但那种孩子的童真,战士的鼓点,清晰可闻,最后吹出嘹亮的铜号,很有历史韵味。一看,又是张棣昌。
    1959年,又有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插曲《樱桃好吃树难栽》: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张棣昌——熟悉的旋律出自他的手

    充满了山西民歌那种委婉的“醋罐子味”,还是张棣昌。
    从那时起,我就对张棣昌佩服得五体投地,先是西南彝族风格,然后到了南方大革命时代,再又转向山西的黄土风格。真是多才多艺。谱哪里的歌就是哪里的味道。
    直到1963年,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中一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彻底征服了我们,我那时已经上了大学,虽然学的是物理,但课余我和爱好音乐的同学们仍然喜欢听喜欢唱这首山西民歌。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
        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张棣昌——熟悉的旋律出自他的手

    这支歌的曲调极其婉转,真是一字九回旋。尤其那句:“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乃神来之笔。在电影中,由金迪饰演的孔淑贞,站在电线杆上操作,登高远眺,左太行,右吕梁,气魄之大,胸中可容天地。然后忽一转,下视汾河,哗啦啦流过小村旁,又是那么亲切小巧,温润如家。
    张棣昌的作曲,把这种荡气回肠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至,美到了极点。我们那时,恰是同学少年,百听不厌,余音绕梁,回味久久不息……
    从网上得知,张棣昌当年随摄制组来到山西省娘子关及汾阳峪道河沿线采风,在创作时大量借鉴了当地的民歌素材,尤其是曲调优美,委婉动听的汾阳地秧歌,怪不得能达到此般境界。
    过了几年,在WG中,张棣昌又于电影《艳阳天》中谱出“书记带咱向前走”:
        燕山高又高,金泉水长流。
        群雁高飞头雁领,书记带咱信前走……

张棣昌——熟悉的旋律出自他的手

    这回又成了河北风味,跟山西民歌很相近,只要一听,眼前立刻浮现出头戴白毛巾的农民形象,而且都是在脑后打结,而非陕北信天游那种脑前打结的形象。但它另有一种河北大平原的韵律,开阔而坦然,虽然都是土疴瘌,但与邻近的黄土高原上的土疴瘌还是略有不同。
    尽管我并不喜欢浩然的《艳阳天》,但对张棣昌的旋律却情有独锺。
    总之,那些年,张棣昌的歌多在山西、河北这一带打转,好像连张老师本身的形象在我的想象中也是头裹白毛巾,而且一定要在脑后打结。所以我总猜想张棣昌大约是山西人,或河北人。

张棣昌——熟悉的旋律出自他的手

    谁知刚才上网一查,大跌眼镜,张棣昌竟然是广东人!而且是广东一隅的梅县!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把“老广”与“永贵大叔”融为一体。反差也太大了,一提老广,脑海中立刻出现“步步高”“彩云追月”“雨打芭蕉”,怎么忽然变成“人说山西好风光”了呢?简直是个喜剧。

张棣昌——熟悉的旋律出自他的手

    查询网络,方知为何这位“老广”竟能如此通晓北方民歌。
    张棣昌1918年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少年时代即随父母侨居印度尼西亚,此时已脱离广东文化的氛围。
    1932年到南京,1938年到延安。1940年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四年后升为研究生。这时已彻底融入北方民间音乐中。
    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任东北鲁艺教员、东北电影制片厂作曲组组长。1948年东北电影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厂,从此张棣昌一直担任长影首席作曲家。
    到了晚年,张棣昌兼任中国音协吉林分会副主席和广东分会主席,此时他可以说已经是多半个北方人了,甚至可以说他比地道的北方人更懂北方音乐。之所以兼广东分会主席,只是因出生在广东,情系老家罢了。
    张棣昌老师已辞世近三十年,但他那优美的旋律仍久久萦绕在我们晚辈粉丝的心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