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的两本科普书
我的童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家熟知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六十年代初才出版的,我那时科普读物完全空缺。1954年上小学四年级,母亲给我的生日礼物是两本薄薄的科普小册子:《太阳的故事》《海洋的故事》,从此奠定了我一生的科学爱好。
记得当时眼界大开,知识暴增,百读不厌,有趣得不得了。但也随即遭到同学们的围攻。一帮同学和我辩论,对我吹嘘的“地球是圆的,美国在地球那边”报以集体耻笑:
“照你的意思美国在我们下边?那美国人不都得头朝地脚朝天走路了?”
我说美国人也是脚朝地,遭到更大的集体耻笑:
“那不掉下去了吗?哈哈哈哈!”
后来,同学“小老鼠”滕新东大概也知道地球真是圆的,美国人真的脚朝地了,问我:
“你说地球大还是太阳大?”
“当然太阳大多了。”
他哪里肯信,我俩争论不休,只得问老师。班主任是位十六岁的姑娘,非常美丽可亲,她和蔼地听完我们的争论,迷人一笑,然后才莺声燕语地说:
“当然地球大了。”
美丽老师的一句话差点把我气得背过气去。
第二年上到五年级,有了自然课,老师在课堂上讲:太阳比地球大几万倍,全体同学瞠目结舌。这时我瞟一眼隔了几个座位的“小老鼠”,发现他也正在看我,我们对视一笑,啥都不用说了,全都有了。
其实,自然老师讲“几万倍”比书上说的130万倍,还缩小了若干倍,就把大家吓成这样。
此外,《太阳的故事》还给我增加了许多前所未闻的知识。比如,太阳离我们1.5亿公里,最快的飞机也要飞若干年!太阳光飞到地球也得需要8分钟,我们看到的居然是8分钟之前的太阳,而不是现在的太阳!太阳表面要比炼钢炉内还要热好几倍,太阳中心更是几千万度的高温,简直无法想象。太阳不是烧煤,也不是烧油,而是烧原子核!
从此我只要一晒太阳,就会想到这是8分钟前,从6000度高温的太阳表面飞来的光热,跨过了1.5亿公里的太空才来到我身旁。此时既感到格外遥远,又格外温暖,一种很矛盾的奇特感觉。想想烧得火红的煤炉,只要离开一米以外,就没那么灼烤了。可以想象出1.5亿公里外的太阳是多么巨大多么火热。
《海洋的故事》记忆更深刻,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深海的压力,他说一块木头上绑着石块,系着绳子,沉到海底,然后再拉上来,这块木头居然再也无法浮在水面上了,因为海底的压力已经把木头压得很坚实了!我想想如果把人沉入深海,是不是会被压成扁片儿?比目鱼是不是这样被压扁的?
印象更深的是海洋中的波浪,说最高的浪能有30米高,把灯塔上的一口钟都卷走了。而这些浪都不算什么,只不过在海洋表面闹腾,深海中总是平静的。但也有一种浪不同,叫做“律浪”,直接从海底掀起来,冲到岸上,能把数千人畜席卷而去。
我从此记住了这个极可怕的“律浪”,但此后在任何地方都未听说过“律浪”这个词,它到哪儿去了呢?后来我发现它跟大家熟知的“海啸”其实是同一个东西,但我从《辞海》中都查不出“律浪”这个词。我想此书作者可能较老,用的大概是民国时代曾用过的名称,后来消失了,没人用了。这种情况此书还有多处。
现在我又重新找到这本书,才发现作者在下文其实说过,这种浪也叫“海啸”,但我当时没注意。
他还讲到海中的龙卷风,把海水卷起来飞上天,古代人们以为这就是一种叫做“龙”的水中怪物。待我成年之后,所看到关于龙的起源,全都说是各种动物形象的集合,图腾大杂烩。没人提到水龙卷,但我到现在一直认为水龙卷才是龙的最早起源。这本书说的是对的。为此写了一篇博文《龙的原型应该是“水龙卷”》。
书中还讲到冰山及泰坦尼克号(书中用的是铁太尼克号)的沉没,我第一次知道了这桩大惨案,那时我的同学们没一人听说过。从这里知道,冰山露在海面上的只是十分之一不到的一小角,而绝大部分都在海面以下。
尤其使我惊讶的知识是,深海中的动物居然从来没有到过海洋的上层,万一因追逐食物进入了浅海,会因为水压太小而造成鱼膘胀得太大无法回到深海而死亡,它们永远不知道海面上还有天空,海边还有陆地。比井底之蛙还可怜,见识还要少。
我连书中的插图都记得,但同时也产生疑惑,比如他说到沧海桑田的变化时,说到那不勒斯有一座古城,以前在陆地上,后来被淹没在海底。既然在海底,怎么图中画的遗迹却在陆上?又比如海洋里的鲸,从海里跳起来,身上还挂着几只小鲸,这是怎么回事?还有能在空中飞的飞鱼、能上树的“跳鲤”(其实学名叫弹涂鱼),印象最深的是“钓鱼”(其实学名叫鮟鱇鱼),是一种深海鱼,头前方长出一根钓钩,吸引小鱼,钓钩下一张血盆大口,既吓人又有趣。
成年后逐渐知道了那不勒斯的庞贝古城,才发现我当年的怀疑是有道理的。这座古城并不是被大海淹没的,而是被火山灰掩埋的,所以从灰中挖出遗迹后,那些建筑并不在海底,而是在陆地上。看来是这位作者弄错了。
至于图中跳出海面的所谓“鲸”,实际上是海豚。当然,海豚也属于鲸里比较小的一种,他也没说错。但起码应该说清楚,统称为“鲸”似不大合适。
总之,这本书虽然有点差错,或用词过时。但当时的确给了我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使我在这方面的眼界远高过同学们。那时候边城市民文化普遍较低,几乎没有家长为孩子买过科普书,而且任何课外讲座,兴趣班都没有。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我一直到38岁才第一次在青岛见到真正的大海,但我对海洋的向往从10岁时得到这本书就开始了。我在游记中这样描述当年第一次看海的体验:“从街道向大海方向走去,走着走着就发现前方的路一直向下斜,既看不到远方的路面,也看不到房屋,路的前方居然是蓝色的空无,这种体验从来没有过,知道快到大海了。”
最近又想起这两本心爱的书,虽然关于太阳和海洋,我现在的知识早已大大超过这两本书,但它们给我的童年留下的温馨使我久久无法忘怀。这两本书从中学大概就丢失了,不由得梦魂牵绕了几十年。查了一下“孔夫子旧书网”,没想到居然还能找到1954年的原版,于是毫不犹豫,立刻下单。童年的老朋友直到晚年又回来了,令我远游的梦魂终于有所归依。此情至乐,无法用语言描述。
2021年6月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