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的读音及来历
老朽现正享受着“含饴弄孙”之乐,天天督导孙女背古诗,除了讲解还找出图画给她讲。看着六岁小女眼泪汪汪,苦吟完全听不懂的古诗,未免心生爱怜,又不能不催促,纠错,正音,最后还得录像,传给老师交差。
昨天背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孩子起码一半字不认识,只能按照手机图片上的拼音来读,听着就不对头。“问渠那得清如许?”,在我原来印象中,应该读成“哪得”,疑问句嘛,“问它哪里得来这么清的水啊?”然而孩子却读成“娜得”,很别扭。再一细看,孩子没读错,写的“那”字,标的是[nà]。可是意思不通啊!
于是查网,方知虽然写的是“那”,但意思却是“哪”,读音也应该是第三声,跟我记忆的一样。
既然如此,意思是“哪”,为什么要写成“那”呢?再一查方知,晋代才出现“哪”这个字,但当时只用在人名“掘咄哪”,是音译。没有其它用项。当时不管“那里”“哪里”,全写成“那”。或者说,在古代“哪”字由“那”字通假代替。
比如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古时写作“那”,但意思是“哪”,也读第三声。现在有的诗词书已经写成了“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到了清代,“哪”才开始用于语末的语气助词,比如“真好看哪!”是轻声。只是到了民初的新文化运动时,“哪”才开始假借给疑问代词、疑问副词使用,比如“哪个”“哪里”,也就是现在这种用法。
查字典,“那”是“哪”的借代词,也有第三声读音。所以,孩子读的那个古诗注音并不对,“那”应该按照“哪”字标注。
还有,最后一句:“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为”字,图片上标注的是第二声[wéi],我听着也不对,这不成了“大有作为”的“为”了吗?这句的意思是“因为源头有活水来”,所以应该按“因为”的“为”字来标注,应该是第四声[wèi]。
比如李商隐的“为有云屏无限娇”中的“为有”,查网上标注的就是 wèi yu
。
短短几句诗,就标错了两个音,真是坑孩子呀。
2021年7月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