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气候冷暖变迁,万物有周期

(2019-10-11 10:58:41)
分类: 科海漫游

                气候冷暖变迁,万物有周期

   

    最近网上有一些传闻,据说中国的北方,尤其西北雨量将逐年增加,气温将逐年变暖,新疆、河套等地植被将迅速恢复,而且说若羌的古河道已经恢复,今后许多古河道都将恢复……
    至于是真是假很难说,起码听起来足令西北人喜大普奔。
    也有人说,地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工业活动导致的浩劫,如此下去,人类将万劫不复,有什么可庆贺的?

    这条评论依我看有两点漏洞:
    一、无论气候变暖还是变冷,对全球各地来说,不见得全是噩耗或全是喜报,也许相反。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南方不利,还有人说也许北美将变成沼泽盐碱地,但对中国北方,对俄罗斯,也许是好事,将出现亿万顷良田。
    举个例子,据物候学考证,中国在五千年前,气候比现在温暖,黄河流域林木繁盛,甚至有大象生存,生存环境极好;而南方则成为热带雨林,不适于人类生存。这也正是华夏文化比荆楚文化发展快的主因。
    还有一点,究竟是灾是喜,还要看变化的速度是快是慢,如果太剧烈,则人类来不及适应,灾害面就会大一些。如果比较平缓,则灾害面会小一些,可能好处比灾害更多。
    但不变化是不可能的,这是大自然本身的规律,下面将要谈到。
    二、地球气候的变暖,人类工业活动固然会造成温室效应,但我认为,时间长范围大的变暖,主要是自然力而非人力导致。自然力量的量级远非人类所能比拟。
    在远古时代,人还是猿猴的时代,地球气候也照样在规律性地变暖,变冷,否则哪来的泥炭纪厥类大繁盛,给我们留下煤炭资源?哪来的侏罗纪裸子植物极盛,造成恐龙大繁荣?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地球变暖完全是人类所为?甚至以为如果人类不搞工业,地球气候就永远不变?这主要是环保主义者的大力宣传给我们留下强烈印象,以致对地球自然力导致的冷暖变化大家多无感觉。我不是说环保不好,但我们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人类的力量比大自然还伟大。
    我主要讲讲大自然本身的周期变化。
    就拿冷暖来说,既有以千百万年为周期的冰期和间冰期,又有间冰期内的小冰期和小间冰期。即使在中国文明史这么短的时间内,也有以几百上千年为周期的冷暖变化,据物候学研究,五千年前的中国是比较温暖的。
    而这五千年间还有更短的周期变化,比如殷末周初、六朝、南宋、明末清初都比较寒冷,而汉唐两代则比较温暖,并由此造成中国历史所谓“五百年一大治,五百年一大乱”的治乱周期。关于这点我在博文《中华文明与气候》中有详细论述。
    那么是什么造成地球气候产生或长或短各种周期性的变化呢?原因非常复杂,而且周期长短不同,产生的原因也不同。
    比如说太阳对地球的辐射几乎是地球获得能量唯一的来源,那么太阳辐射会不会有周期?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太阳辐射有22年和11年两种周期,会造成黑子爆发,影响地球大气。那么更长时间尺度会不会也有周期变化呢?
    我想肯定应该有,只是人类观测太阳辐射量,作记录,不过几十年时间,还不足以发现长周期。但太阳内部的核反应不可能永远是同一水平,比如太阳内部的氢密度会产生周期性振荡,太阳内部大气也有扩散、对流之类运动,可能造成辐射的周期变化,这就足以使地球气候产生相应的周期变化。
    除了太阳辐射,恐怕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原因,比如地球内部地幔岩浆的热对流?洋流?大气环流?等等,等等,这些都等待我们去探索。
    而我要说的核心论点是,宇宙万物的变化多带有周期性,这是因为任何系统内部都存在相互制约的不同因素,必然造成此消彼长,循环往复,最终形成周期变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如孤立海岛),有狼和兔子两个物种相互制约。狼吃兔子,会造成兔群总量减少,导致大量狼被饿死。这样狼的捕食量就会下降,则兔群通过大量繁殖,总量又会恢复,甚至超过原来的数量,使狼很容易获得食物,大吃一段时间后,狼群增长,而兔群总量减到较低水平。如此循环反复,就形成了狼群和兔群的周期变化。
    有没有可能狼群和兔群总是保持一个最合适的比例,长期不变?不可能。只要有一点变化,这种变化就会增大,打破平衡。比如兔群稍微少了一点,或狼群稍微多了一点,则狼就会被饥饿威胁,就要增加进食量和储备量,造成兔群进一步减少,直到兔群减少到过低水平,狼群大量饿死,兔群这才会反弹。
    当然,实际上情况可能还要复杂得多,起码供兔子吃的草,也会产生增减变化。另外,兔子是不是还有其他天敌?其他竞争者?
    所以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稳定平衡,而是动态不稳定平衡,小的涨落会被不断放大,使系统离开平衡点,直到制约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才会往回走。
    我们在各种物理系统和生物系统中经常看到的都是这种动态平衡,所以周期性变化存在于宇宙万物之间。
    比如一个人从生到死,就是一种周期变化。当然不是说死后又投胎复生,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而是他的基因传给儿女,又重新走一遍类似父母那样的生命历程。说得更本质一些,实际上就是DNA不断分裂的周而复始。你自己的遗传物质“投胎”于你儿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认为你又复生了。所以我们对周期性的理解不必那样拘泥,万物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周期。
    在人的生命中也存在两种基本的相互制约因素,一是遗传物质中所包含的生命力,它让你蓬勃发展,另一个是外界环境和岁月对你的摧残,甚至包括DNA分裂次数对你寿命的制约。
    就连宇宙本身也可能存在周期性变化。大家都知道宇宙大爆炸学说,按这种学说,宇宙自从150亿年前通过大爆炸从无到有以来,一直在膨胀。那么最终会走向哪里?
    对此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宇宙会永远这样膨胀下去,直到所有星球全都冷却毁灭。另一派则认为,宇宙膨胀到某一临界点之后,又会往回收缩,而且最终又会缩为一个点,使整个宇宙归为零。所有物质及其空间时间属性全部消失。然后从这个零再次发生大爆炸,又形成新一轮宇宙。再重演这一切过程。结果使宇宙成为一个“呼吸系统”,即一呼(膨胀)一吸(收缩),周而复始。
    究竟是一直膨胀下去?还是能收缩回来?要取决于宇宙中暗物质的比例,现在科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还在探索中。
    其实我们中国的古人早就有这类周期变化的思想。有两个成语,一个叫“沧海桑田”,一个叫“海屋添筹”。
    前者是说,现在看起来是桑田的地方,在远古时代可能是沧海,这个思想早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在许多高山、沙漠地带,甚至包括喜玛拉雅山那样高耸的山,发现了海洋古生物化石,证明这一带在千百万年之前是大海。
    而“海屋添筹”则在“沧海桑田”基础上进一步推广放大。传说在蓬莱仙岛上有三位仙人互相比长寿,其中一位仙人说,他每当看到人间的沧海变为桑田,就在瓶子里添一个树枝(筹),现在堆放筹码的屋子已经有十间屋子了。
    那意思是沧海变桑田已经形成了规律性的周期,不知重复过多少次了。当然,这不过是神话,形容而已。地球的一次地质变化,少则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多则几千万年、上亿年。地球从诞生到现在也不过才五、六十亿年,沧海变桑田充其量也不过千百次而已,不可能积攒那么多的筹码。我们只是从成语中领会这样一种周期性变化的思想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