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实际是科学派、写实派
2004年法国印象派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我恰好赶上,人山人海,观众创下空前记录12万。但网上一看,中国人对印象派仍然稀里糊涂。

一、国人对印象派理解大谬
一提起西方印象派,大家多以为就是凭主观印象作画吧?模模糊糊,歪七扭八,影影绰绰,云山雾罩,有如梦境,谁都看不懂,大概跟抽象派差不多吧?不要说一般人,连有的大学美术老师对印象派的起源都闹不懂,这一点且放到后面说。

典型的抽象派作品,这才是“云山雾罩,有如梦境”呢
我猜想这全是受了“印象”两字的误导,比如网上讨论印象派和写实派,网友们说:
“写实是指:实物对于光线的某个角度的真实,印象则是很多方面的“现象”的在内心的真实,范围更广。”(以为“写实派”和“印象派”是相反的两极)
“我是认为,印象派的层次是在写实之上_譬如毕加索原先少年时便掌握了写实功底之后才画风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实际上毕加索根本不是印象派,而是立体主义画派,属现代画派)
“印象派是因为写实太累人,就创建个印象派,省着那么累。然后再用扭曲场,改变一下人们价值观。省时省力,还得声望。”(他以为印象派就是凭印象乱画,扭曲场,省力。)
其实全错了,印象派实际上是踏踏实实,一笔不苟的写实画家,是完全按照科学、光学、生物学的理论作画,是画家中的科学家,严谨、认真,甚至有点儿书呆子般的迂腐。
那么为什么叫做“印象派”呢?这是因为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一幅参展作品,名叫《日出·印象》,后来大家就把这一派画家叫做“印象派”了。当然,说他们是印象派也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画作中的确把人眼视觉的主观印象画了出来,但这是真实的,符合科学的主观印象,而不是完全凭想象乱画。听起来好像有点玄,待我慢慢道来。

莫奈的《日出.印象》 成了印象派的名称,反把国人误导了。
二、印象派以科学主义突破了古典派,也叫光学现实主义
我们知道,从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早期古典主义的画风主要是在室内画画,没有强烈的阳光,只有柔和的室内光,即使画大自然,画室外,也都是阴天效果,没有强烈阳光的效果。所以色彩不是那么明显丰富,大多以微褐色为主调,显得特别古雅。你看西方贵族室内装饰,也都以实木的黄褐色为主。

文艺复兴古典派大师拉斐尔名作《圣母》,基本是褐调子,室内光
我在南疆工作时,朋友王彬让我给他画一幅头像,要求画成褐色主调,有点过去照片“吃黄”的效果,就是为寻求古典油画的味道。可惜那幅画现在他自己也不知弄哪儿去了。
但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画家对这种流行了几百年的褐调子已经烦了,想寻求突破。正好那时是自然科学急速大发展的黄金年代,恩格斯说:“一个世纪创造出来的生产力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所以那时西方正在流行“科学主义”,不管什么都要拿科学来审视一番。比如音乐,就按照声学中的频率、波长、共振之类,以及种种数学公式,整出复杂的和声理论,十二平均律钢琴,等等。就像咱们中国不管什么学科都要拿马列毛当标准来审视一番一样。
美术当然也不例外,西方向来有科学传统,画家中也不乏科学家,比如著名的奥地利画家马赫,同时也是物理学家,就是他发现了著名的“侧抑制效应”,这是人眼的一种错觉,也就是明暗相邻处对比格外加强,我们现在画石膏块还是这个方法。
印象派画家不满足于室内光作画,不满足褐调子,他们要面向大自然,要探究阳光下的种种视觉规律。这也就是所谓“外光画法”。
正因为印象派以光学和视觉生理学为理论基础,是完全的写实画派,所以又叫做“光学现实主义”。
三、印象派的“外光画法”
比如一个红苹果,放在室内无非就是它的本色,无非就是深红浅红,很单调,这叫做“固有色”。但当我们把它放在室外强烈光线下,立刻就能发现环境光对它的影响,比如黄桌布就在苹果下部反射出一个黄光,蓝天就在苹果的背阴面上部映出一个蓝紫色的光,这就叫做“环境色”,一个红苹果立刻变得非常丰富,又非常立体。这种“外光效果”在过去的古典画法“褐色调子”中基本不存在。

固有色的红苹果,只有深红浅红。(不是印象派,而是现代作品,只为说明外光原理,下同)

绿苹果受环境影响,暗部发红

所有静物的色彩互相影响,互相映照

莫奈作品,麦垛下部反射地面光,变成红色,上部背阴面反射天光,发蓝紫色。
一棵大树也同样是这样,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只觉得无非是一棵绿树,但如果有了这个理论,立刻就能看出环境色,比如底部反射土地的黄光,顶部反射蓝紫色的天光。
实际上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达·芬奇就已经注意到了环境色的科学现象,他在《艺术笔记》中这样说:“应怎样描绘白色物体。白色本无色,你若要描绘白色物体,就把它放到旷野中,它多少染上并转化成周围物体的颜色。一个身穿洁白衣裳的妇女在自然环境中,你会看到她身上受太阳照射的一面显得明亮,有的部分像太阳一样刺眼,在朝向大气一面的衣裳,因为受到本是蓝色的大气与阳光交织透射而浸染蓝色。若她周围附近有一片草地,她正站在受光照的草地与太阳之间,你会看到在她朝着草地一边的衣褶受到草地反射光线的照射而染上草地的颜色。这样,白色物体的颜色就随着邻近发光与不发光物体的颜色而变化。”
这些古典派画家虽然早已意识到了这些视觉现象,但在作画实践中似乎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但他们已经为后来的印象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印象派的经典作品,恰好表现了达芬奇所说的环境色科学现象,可以说达.芬奇也是印象派的先师

雷诺阿的作品,可以看出明显的外光效果
我在南疆画画时,当我们学习了光色理论之后,然后再仔细观察分析眼前的景物时,就能发现千变万化的各种色彩。这些就是印象画派中最基本的技巧。
比如当老师画人像时,忽然在人物的额头上抹了一笔青紫,我们再仔细看看那人的额头,真有一块青紫光!那就是天光。如果不注意,不分析,不懂理论,就看不出这块颜色。所以说印象派理论是真正的写实,把光线的全部变化都画出来了。

中国现代李自健作品,可以看出额头蓝紫色的天光
四、科学得有些过于机械的“点彩派”
印象派再往前发展,就出现了“新印象主义”,也叫“点彩派”,有修拉、西涅克、克罗斯等,实际上这更是对科学的深层诠释。早在牛顿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许多单色光。到十九实际,科学家发现,人眼的视网膜能看到万紫千红的颜色,实际上只有“红绿蓝”三种视觉细胞。也就是说,任何色彩景象都能分解成单色光点的组合。
人们按照这一光学理论,创造了“点彩”画法,一片蓝天白云,一棵绿树,一片草地,都能用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色点组合而成。或者说,干脆把视觉细胞的组合过程直接表现在画布上。于是,本来单调的大色块,就化为无比丰富,变化无穷的色点。远看一棵树,似乎是绿色的,近看,红橙黄绿青蓝紫,什么色都有。这样的绿树即使远看,它也非常丰富,而不是完全相同的一片“死绿”。

这是早期印象派莫奈的作品,从中已能看出“点彩”,为新印象派奠定了基础。

新印象主义的点彩作品,下同,可以看出比莫奈的点彩更过分,更机械

这其实更接近于大自然,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一棵树,就会发现每片叶子的色彩都不一样,有千差万别的变化。如果你有一双经过锻炼的眼睛,就能从一棵树中看出各种颜色。
我们在画展上经常听到观众这样说:“油画不能近看,否则什么都不是,必须远看才能看出来像什么。”这话有道理,只有远看,才能把各种色点在眼睛里融合起来,成一整体形象。
五、补色法也出自科学原理
印象派还有一种作画方法,就是“补色技法”。人眼本身就会有这样的错觉,比如一小块白色放在大片红色背景下,这块白色就显得发青发绿,因为青绿色跟红色正好是相反的颜色,或者叫“补色”。这其实跟前面说的马赫发现的“侧抑制效应”大体相似,不管是明暗,还是色彩,一对比就更加显著。

现代西方作品, 可看出继承了印象派对色彩的理解,光斑和阴影为互补的紫与黄
因为红光跟青绿光合在一起就会合成为白光,所以它们是互补的,互相补充就完整了,成为白光。同样道理,黄色与紫色,蓝色与橙色,都是对立色,或者补色。
这在油画中也叫冷暖色对比,红黄色的日光、火光显得温暖,蓝绿色的海水、天空则显得寒冷,它们之间就产生了对比。
比如我们在夜里看到一片雪地,本来似乎是暗灰色的,忽然某家打开了一扇窗,雪地映出暖暖的灯光色,立刻,旁边的雪就会显得发蓝发青。

现代中国作品,阴影在日光暖色对比下,显得发蓝
我们当时在画油画时,也经常自觉地运用这一技法,比如一片地下的树影,在没有画过画的人看起来,不过是一片灰色,但我们就能看出青紫色来。当然,如果你死盯着那阴影看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和周围的暖色相对比,才能感觉到青紫,所以这种颜色实际上是对比出来的,也可以叫做主观色。正因为这样,说它是印象派一点儿不错,真正是主观印象。
又比如人脸本来是肉色,是暖色,那么在暗部,背阴面,如果我们只是画成深一些的肉色,整个脸就会显得很平淡,没有生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背阴面经天光一照显得发蓝发青发紫。我们如果画出这种冷暖对比的效果,一张脸立刻有了立体感,有了活力。
这些技法都是印象派创造出来的,我们至今还在应用。
总之,中国美术界也在学习西方技巧,但真正懂得其中的科学原理的人恐怕不多。
六、后期印象派又突破了印象派的“科学主义”
印象派搞到点彩派后,过于“科学”,过于机械,人们又不满意了。于是出现了后期印象主义。他们只接受印象派的用色方法,加以革新,却不满足印象派对自然的客观描绘,而强调主观感受,不再表现光,而表现色彩对比。梵高是代表之一。

梵高
阿尔的麦田,可以看出已经与印象派明显不同,不讲明暗和光,只突出色彩
也就是说,他们已不再那么“写实”和“科学”了,这就为后期野兽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后期印象派是对印象派的“反动”,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和转折。
七、再往前就出现了野兽派等等,也是被照相技术逼出来的
说实话,这些美术中的科学原理,就连美术系的某些老师也不懂。我女儿美术系毕业写论文时,我把这套理论传授给她,写了一篇论文,无非是想增加理论深度,提高她的分数。没想到老师根本看不懂,把她批评一顿,说印象派是因为照相技术发达,把写实派逼得没路,所以才出现了印象派。孩子哭着回来了。
这时我才知道原来美术系老师也不懂,其实印象派是十九世纪的画派,那时照相技术还在初创期,还是黑白照片,跟写实油画根本没法比。到二十世纪初照相术才迅速发展,才对写实派构成威胁。因照相术逼出来的不是印象派,而是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派等等。我给孩子翻阅西方美术史,找出根据让她看:
“摄影术的出现使传统的写实油画表现方法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摆脱摄影术的发展带来的困惑,野兽派求助夸张的色彩和简化的形式;从受抽象理论鼓舞的表现主义者到直接描写潜意识梦呓的超现实主义,从还原到点线面的抽象派到打破美学枷锁的“达达”,无不摆出要和再现式绘画分道扬镳的架式。”

被照相技术逼出来的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作品,更加不讲究透视和明暗,以夸张的单纯色来表现透视,明显看出从后期印象派的继承
可是怎么能让孩子拿着西方美术史当面指出老师的错误呢?那不是找抽吗?到最后论文答辩时,另一同学一篇比较浅显的论文上了答辩会。女儿这篇过深的论文反而连答辩机会都没有。
这时我才知道我犯了个错误,在中国美术界根本不应该讨论科学问题,那只能是找抽。
八、超级写实主义又返回了写实,但与“科学”关系已经不大了。
至于现代的超级写实主义又是另一码事,大概印象派之后的那些反写实的现代画派(包括抽象派、野兽派等等)画风太张狂,太梦幻,太抽象,谁都看不懂,所以又回归写实,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出现了超级写实主义,也叫照相写实主义,要超过照相,比照片还写实,画幅巨大,每一毛孔都纤毫毕现,给人以强烈震憾。

美国超级写实(也叫现实)主义作品
总之,西方美术从是否写实的角度看,大体是这样一条发展路线:
古典派(写实,室内光,褐色调子)——印象派(更加写实,强调室外光,环境光,冷暖对比)——以抽象派为代表的各种现代画派(反写实,强调抽象的主观感觉)——超级写实主义。
当然,不是说超级写实取代了反写实,它不过是现代画派之后的又一种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