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临江仙》(千里潇湘)的第二句是败笔(国诗馆讲课笔记之三)
(2015-02-07 12:26:18)
标签:
传统文化国学诗词文化国诗馆 |
分类: 甘棠国诗馆 |
秦观《临江仙》(千里潇湘)的第二句是败笔(国诗馆讲课笔记之三)
昨晚国诗馆中级班讲课,讲到秦少游此词。此词是名篇,其中一些地方容易引起话题,比如结两句的“抄袭”,以及首句“挼蓝”两字都是平声。但我认为,第二句“兰桡昔日曾经”其实是存在问题的,可以讨论一下。
我们先来看下这手词的全文本:
临江仙(宋·秦观)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这手词是现场写作还是回忆写作。
多数赏析文章都说是现场写作,那就先按现场写作来分析。如果是现场写作,第二句等于说“这个地方我来过”。问题是,提这么一句的意义何在。一般提到过去来过,都是为了今昔对比。如果只提这么一句,然后说的都是现在的事,对上次来的见闻感想只字不提,那过去来没来过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成了一句无意义的废话吗?诗词跟小说不一样,诗词是惜墨如金的文体,总共60个字的一手小令,横窜出这么一句6个字的废话来,就是浪费了10%的表达空间,这损失可不小。
然后再按回忆写作来分析。如果是回忆写作,这句等于“那个地方我去过”,然后给读者讲那次去的见闻。这样乍一看是没有违和感了。这句成了必要的交代,不交代,我怎么知道你是在回忆呢,对吧。可是,作者后来写以前的经历,一定要用回忆的口吻吗?如果仅仅是为了说明这是作者以前的经历,完全没有必要。读者不会关心你是现在去的还是以前去的。回忆或转述,如果不能起到某种效果,比如今昔对比,再比如制造神秘感,那就不如直接开讲,不必戴这个“我从前……”的帽子,绕这个弯子。正如一部电影,一开始的镜头是一个人在回忆,然后接下来整个片子都是他回忆的事,到结束也没把镜头再拉回到现在的他,没有交代他现在的情况,那这个回忆的镜头还有必要吗?直接播他讲的这个故事不就完了吗。这里存在一个在场感的问题,要给人一种“我现在就在……”的直播感、在场感。怎么样让读者、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在场感,是小说、电影面对的重要问题,诗词也不例外。为了获取在场感,时间可以平移,比如现在写以前的事,不以回忆的口吻来写,而是以现场口吻写。身份也可以平移,比如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不以第三人称来转述,而以第一人称来“自述”,这也是小说、电影的惯伎。词是限定字数的文体,字很少,惜墨如金,戴帽子、绕弯子的事更要避免。
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兰桡昔日曾经”这句没有必要,是败笔,最起码是懈笔。
欲参加国诗馆的公益讲座和讨论,请加QQ群219429048,加群时请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