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第二届国诗大赛圆满成功并将现场颁奖
(2014-11-11 11:34:12)
标签:
传统文化国学诗词国诗文化 |
分类: 七嘴八舌 |
第二届国诗大赛揭晓了。大概齐地看了点获奖作品,感觉基础都不错,只是仍然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事”太少了。有情而无事,情终究是立不住的。这种情况较之以前的屈原奖,越发严重了。这是网络诗词甚至当代诗词的通病,是过于崇雅反俗的结果。譬如写一居家,如果不写吃饭拉屎睡觉嘿咻的主体生活,而只撷取读书抚琴等锦上添花的雅事,毕竟是畸形的、变态的、装逼的。呵呵,作为组委会的一员,貌似不该说得这么严重。实在是目前诗词圈的弊病太严重了。但愿以后这种情况会有改观。下面是腾讯网对大赛的报道。
第二届国诗大赛圆满成功并将现场颁奖
继201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国诗大赛之后,2014年11月7日,第二届国诗大赛圆满结束。经主考官刘梦芙先生亲点,诗组、词组的三鼎甲各归其主。其中,逸卿(陈逸卿)、箫心剑气(夏斐)、咿呀学语(顾伟林)分获诗部状元、榜眼和探花,顾青翎(曾拓)、舒五瓣(徐青子)、少司命(吴雨辰)则依次在词部鼎甲金榜题名。
由“诗教网国诗论坛”(前身为中华诗词研究院BVI诗词网)与《诗词学》编委会联办的本届大赛继续得到当代国诗精英、名家的鼎力支持:由赵松元、林英男、曾少立、徐晋如、陈伟、曾峥、郑力、詹居灵等9人构成的组委会促成了大赛的有效运作及广泛的社会关注度,杨启宇、段晓华、熊盛元、王蟄堪、陈仁德、汪茂荣、徐战前、添雪斋8人出任复试评委,刘梦芙先生坐镇主考。龚鹏程教授担任大赛顾问。
较之首届大赛,历时八个月的本届大赛在会试、复试基础上增设了初试环节并由首届诗、词组的三鼎甲担任评委,参赛者更多,竞争更为激烈,众多海内外国诗好手踊跃参加了始于2014年3月15日的初试。经过两个多月角逐,诗部140人、词部92人脱颖而出获得复试入闱资格。随着主考官公布诗、词会试题,两部入闱者先后在大赛官网会试栏提交了各自的试帖作品。经主考官择其优者,36名诗部和25名词部举人晋级贡士。在7月21日主考官再次拟定试题举行复试后,诸贡士分别在论坛专栏提交各自行卷即自选诗(词)作品20首及复试作品,由7名评委与主考官评分。经综合计分,诗、词两部进士各10名于10月31日产生。11月7日,由主考官从中选拔出诗、词三鼎甲正式张榜题名。
大赛组委会坚持公开透明原则,一切投稿、评分,管理举措都公开上网,杜绝黑箱操作,接受社会公开监督、投诉。组委会严格管理,绝对尊重主考官和评委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为大赛赢得了诚信美誉。根据大赛组委会的公告:从第三届国诗大赛开始,著名诗社持社加盟主办机构,进一步提高了赛事的声誉,壮大了赛事的阵容。
本届主考官刘梦芙先生是当代兼通诗词创作和研究的诗人和学者。他在赛后指出:"本届国诗大赛选拔之进士乃至贡士行卷之总体质量不逊于首届,或有过之。”提倡“国诗”概念的徐晋如博士表示,国诗大赛是当代惟一持续的公信力、美誉度、权威性及水平最高的国诗赛事,评委“都是创作上久负盛名的硕学之士”、获奖者也“无一不是当代诗词创作的高手”。
主考官刘梦芙在国诗论坛先后发表十多篇文章,并为会试诗词作评,回应多位网友的质疑,普及国诗知识,正本清源,树立雅正之风。国诗大赛正在为推动诗教产生良好作用。
根据安排,2014年11月21日将在潮州韩山师范学院举行本届大赛颁奖仪式,现场颁发进士荣誉证书及鼎甲奖金。主考官、大赛评委及两届进士等受邀到场。活动还包括举行《国诗(第一辑)》(新世纪出版社出版)首发式及“承社”成立仪式。《国诗》是每届一辑的进士获奖作品结集,著名学者、国诗家和书法家、中华诗教学会会长陈永正教授为《国诗》封面题签。承社,是由前两届及今后各届进士组成的国诗大赛落地诗词社团,由王翼奇、刘梦芙、徐晋如任顾问,林英男任荣誉社长,首届大赛诗部状元曾峥、词部状元邢哲夫以及双进士郑力分别担任社长、副社长和秘书长。
在3天的会期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务院国学研究中心顾问暨本项大赛顾问龚鹏程,新世纪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江南,新华社江苏分社副社长徐战前,持社社长杨启宇,首届主考官、原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兼《作文报》总编辑王翼奇等也将先后致辞或演讲。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诗组状元获得者是年已六旬的陈逸卿女史。一般而言,当代国诗呈现愈年轻,作品愈古雅的趋势,两届国诗大赛的“进士”都反映出这个客观趋势。本届大赛6鼎甲中有多达3名“八〇后”。首届6鼎甲亦有2名“八〇后”。当代国诗创作,是先于国学热而兴起的传统文化热潮,必将日益引起文化界及主流媒体关注。《南方人物周刊》今年第36期专访承社荣誉社长林英男时,在卷首强调他“擅古典诗文创作……近年创办诗教网,举办并主持国诗大赛。”对此,刚刚受邀参加完“首届杭州传统诗歌节”的林英男先生指出:“被一般公众误称为‘旧体诗歌’的国诗一直在我们身边,其复兴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将来时,而是触手可及、寓目可见的现在进行时。”“虽然国诗作为雅正的古典艺术形式,其艺术门槛很高,在过去、现在以至未来,都只是小众文化,但国诗的灵魂不仅仅是其声色格律,而是高贵的人文情怀。我们的努力,只是通过大赛,追求‘继承传统,繁荣创作,发现人才。’从而推动诗词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诗教网国诗论坛:www.shijiao.org/bbs)
(腾讯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