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诗馆中级班第3次作业选讲的答案
(2014-08-17 19:17:45)
标签:
诗词国学传统文化国诗馆教育 |
分类: 甘棠国诗馆 |
国诗馆中级班第3次作业选讲
我们来看下作业中的这样一首词:
一剪梅 偶遇
深巷风低人影斜,左手拎篮,右手提瓜。那人狭路忽相逢。心乱如麻,发乱如麻。
多少欢情梦里嗟,相望无言,咫尺天涯。怅然回首暮云孤。半粒残阳,两只昏鸦。
词写作者买菜回家,路上偶遇昔日恋人。像一幕情景短剧,现场感很强。我们当代的诗词,网上的诗词,多数缺的就是“事”。有个具体的事,就显得不空洞,显得真实。我一直强调,我们的诗词要向“故事片”靠拢,要有“事”,要多凝聚于一点,一个片断,而不要写宽了。宽则泛,泛则散。不要指望在一首诗词里写尽一生,一首诗词写一个片断,把这些片断串起来,一生不就出来了吗。
据作者讲,这首词好像是有本事的。从字面来看,似是一种暗恋的关系,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作者说当时寒暄了几句,并非真正的“相望无言”。这里无意探究作者的本事,也许这本事属于隐私。这里仅就这首习作提供的线索,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谈谈该怎样修改。
一篇文学作品,要尽量地反映人心,反映世情,要写出情感深度。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不是一首词,而是一幕情景剧,或者一篇微小说,大家会怎样写?
在这个词中,我认为如果写暗恋,要想写出深度是比较难的。如果写一对相爱多年的恋人,再也没有以前的柔情蜜意,有的只是尴尬,只是不得已的寒暄。这种巨大的落差,是比较容易反映世道人心的。小说和戏剧都讲矛盾冲突,在巨大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反映人心。根据这个立意,结合目前作者给出的线索,来设计情节:
第一节:情景交代,女主人公买菜回家,走在一个巷弄里。这一节如果仅仅交代这样一个情景,力度不够,有浪费字节之嫌。这一节最好能反映出女主人公已结婚生子,正过着平静的、柴米油盐的小日子。这样,第二节男主人公的突然出现,才会对她造成冲击。也与第三节中过去的恋情形成对照。“左手拎篮,右手提瓜”虽然很形象,却不经济,花笔墨太多,缩成“挎菜”两字足矣。然后可以将孩子写入,以突出目前平静庸常的小家日子。所以第一句可写成:挎菜携雏向室家。诗经《桃夭》里有“宜室宜家”,故“室家”不仅是住房的概念,也是“结婚成家”的概念。第二句写“巷弄悠长”,交代地点,第三句“市井喧哗”,来与第二句对仗,同时,巷弄、喧哗也暗示了平凡的、柴米油盐的生活。这里要避免往“雨巷”那个新诗典故上靠。那种小资情调与我们这里女主人公的平凡居家生活不协调,更严重的是,故意往典故上靠,会使诗词显得假。写诗词不是都要用典,有时还要避典。
第二节:写男主人公的突然出现,以及女主人公的心理反应。要写出突发性和无可回避性,可写作“蓦然迎面故人来”,蓦然,突发性,迎面,无可回避。接下来自然是写女主人公的反应。原作的“心乱如麻,发乱如麻”并不能准确反映女主人公的反应。心乱如麻指想得很多,没有头绪,一般是发生较大较严重的事之后的心理,而不会是事发一瞬间的心理。至于发乱如麻,则更不靠谱了。突然遇见以前的恋人,作为女子,应该是有些尴尬和不好意思的,应该较准确较生动地把这种心理变化写出来。可以写作:心扰微澜,脸晕轻霞。扰字如果换成动或漾字,都会表示旧情未泯,而扰字较好地表达了旧情已杳却狭路相逢的尴尬。作者曾经考虑写“脸似红霞”,但脸似红霞,表达的羞涩程度有些过了,毕竟不再是年轻人,应该是稍微有点慌乱和不好意思才对,所以用“脸晕轻霞”。用涨、漫、漾等字,要么不够美、程度过重,要么暗含喜悦,似旧情未泯。晕字平水韵两读,动词平声,名词仄声,此处作动词,但读作仄声也问题不大,借音嘛。似乎一时找不到比晕字更准确传神的字眼了。
第三节:这一节最好能回顾过去的恋情,这样才有纵深,才有交代,才能合理地解释第二节女主人公的反应。要明确写出这是一段过去的恋情,还要写得足够美好,这样才有对比。因为只有15个字,所以不能写得太实,重在写意和概括。可写作:一梦青梅到落花,烛影摇红,七载芳华。梦、青梅、落花都具有隐喻意味,以景写情。烛影摇红,看似拟古,实际上颇能写出恋人之间的甜蜜情态,现代都市剧中也常有这样的画面。七载芳华不用说表达了这段感情的时间和结束,七载这个时间当然是我随便写的,具体作者可以根据本事写。说到数字,三、七、九、十的诗意要浓些,七有七年之痒的西典(这里同样有个避典的问题);而四、五、六、八似诗意淡些。但要注意,选一个富有诗意的数字,有时反而会显得文艺腔,显得假,选一个较少诗意的数字,反而会显得更真实。这与上面提到的“雨巷”那个典故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四节:第三节很重要,要写出以前的甜蜜来,第四节则更重要,要写出现在的冷漠来。这种对比,才能把世道人心表现充分。原作第三节写相逢,第四节写别后,现在第三节写回顾过去,第四节就要写相逢了。因为狭路相逢,避无可避,所以两个人被迫作了短暂的寒暄。寒暄的话题要体现两人现在关系的冷淡。那么选什么作为话题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这节第一句可写作:感君不作路人过。过字平仄两读,这里作平声。这句暗用了“从此萧郎是路人”的典故。因为是暗用,所以知者自知,不知者也不影响文本的阅读。如果径用感君不作陌生人,则略嫌直白。
好了,现在把这首词整理如下:
一剪梅 偶遇
挎菜携雏向室家,巷弄悠长,市井喧哗。蓦然迎面故人来,心扰微澜,脸晕轻霞。
一梦青梅到落花,烛影摇红,七载芳华。感君不作路人过,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最后八个字非常关键,一定要写出寒暄的敷衍和淡漠来。整首词没有主观的议论和抒情,只有客观的叙事。不动声色,甚至有些沉闷,但比直接跳出来抒情的写法要来得深沉。这是我主张的“以物证心”。一些“写景”,实际是叙事中的比喻,如微澜、轻霞、青梅、落花等。至于最后关键的八个字,我已经想好了,大家可以想想,看大家想的和我想的是否一样,甚至有更好的想法。我们将在周二晚上课时讨论。
顺便说一句,原作结尾的“半粒残阳,两只昏鸦”,不够审美而且太过刻意。我们千万不要为了隐喻去刻意,如“两只昏鸦”之类的。
当然,这只是我虚构的故事,根据有限的资料和线索,未必与作者的本事相合。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写诗词究竟是完全忠实于本事好呢,还是适度虚构好呢。完全忠实于本事,往往容易感动作者本人,但有时候本事是有局限的,并不足以感动读者。这就需要取舍了。如果作者只是为自己写诗,不考虑读者,那自然是忠实于本事好。如果作者将诗词看作一种文学创作,那自然可以有虚构,这样会使作品看上去更加完美,更加动人,就如小说一样,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自然不是作者的本事,却倾注了作者的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内容是上次贴出来的,对于这首词的最后8个字,我的建议如下:
一剪梅 偶遇
挎菜携雏向室家,巷弄悠长,市井喧哗。蓦然迎面故人来,心扰微澜,脸晕轻霞。
一梦青梅到落花,烛影摇红,七载芳华。感君不作路人过,天气聊些,街景聊些。
天气、街景是典型的寒暄话题,由此足见现在两人关系的冷淡。有人提出结尾写:两语三言,咫尺天涯。或者:一段情怀,只剩长嗟。如此等等,都是议论型的写法,都是把话说破了。因而显筋露骨。而目前的写法则较为沉潜,以不动声色的叙事来写世故人情。也有人说,实际可聊的话题很多,比如菜价,比如身体,比如孩子,比如上班,确实,现实中这种情况也可能聊别的话题,但都不如天气、街景这样的话题来得冷淡,更能突显两人目前的关系。因此在这里专门挑选天气和街景两个话题来写。以淡笔写浓情,以叙事写浓情,须细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