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国诗馆中级班讲座上的一首诗
(2014-03-24 16:17:43)
标签:
诗词诗歌国学传统文化国诗馆 |
分类: 甘棠国诗馆 |
评析国诗馆中级班讲座上的一首诗
詠燕——練筆一章(作者:会员黄七)
瀚海飄零惜此身,壘巢只自啄香塵。
捲簾長盼攜詩至,掠地不期和雨巡。
明月應憐關氏女,春風莫怨漢宮人。
早寒不戀雕梁暖,洛浦瀟湘入夢頻。
这是前几天国诗馆中级班第一讲的时候,评析的一首学员作品。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评析不够确当和详细。现在把我的看法重新整理一下,细化一下。
诗题是“咏燕”。咏物诗是前人诗的一大类,有只描摹物象的,也有借物抒情、有所寄托的。从这个诗来看,显然是奔着寄托去的。看前三句,就是游子-思妇主题。游子-思妇诗,也是前人诗的一大类。现代人口流动大,爱人友朋之间,天各一方也是常事。因此,这类诗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
这个诗比较奇怪的是,前三句明明是奔着游子-思妇诗去的,可是到后面却转向了。颈联两句,大抵是用关盼盼和赵飞燕的典故。可是关、赵两人的身份,都与平民身份的思妇相去甚远。这样,整首诗的主题顿时就凌乱了,成了有关“燕”这个词语的一些典故、文化的杂凑。特别是赵飞燕,仅仅是人名,与动物的燕子几不相干。尾联用洛浦、瀟湘这两个地名,不知仅仅是出于审美,还是作者确有本事。这两个地名对应的两位女神宓妃、湘灵,一般都带有艳遇、青楼之类的隐喻,再加上“不恋雕梁暖”,则这种隐喻的意味更强,这显然与游子-思妇的主旨相悖。因此,此诗如果不想写成一首单纯描摹物象的诗,而写出一种漂泊人生、念远怀人的情感的话,则每一句都要扣住这个主题来写,千万不能杂凑了。“燕足传诗”和“卢家少妇”这两个典故,才是切合游子思妇、念远怀人主题的,因此,颈联宜用这两个典故取代现在的关氏女、汉宫人两典。
此外,颔联的上句为人的视角,下句为燕的视角,二者也不协;上句“燕足传诗”一典已经移到颈联了,这里宜觅一写景句,来与“掠地”一句对仗。这样,颔联写燕的生态,颈联由燕及人,结构就稳妥了。当然,对燕的写生,也是明里写燕,实则还是写人,是双关,既要在生物上吻合燕,又要在人情上关合人。目前的“掠地”这句,写燕颇为生动,在关合人情上也差可,似还可改得更关合人情一些。把用“燕足传诗”典的“卷帘”句,下移到颈联,当然语句要修改,以合颈联的格律和对仗。至于尾联,似可结到作者本事上,不必再倚赖典故或隐喻了。
另外想说下词语上的问题。一个是,“飘零”、“垒巢”、“不恋雕梁暖”,细味起来是有一些牴牾的。另一个是,“只自、长盼、不期、应怜、莫怨、不恋”这类直抒心臆的副词太多了,这会使诗筋骨直露,不够沉潜;也会使诗中的实词变少,不够丰实和生动。至于“瀚海”一词,我原认为作者在广东,而“瀚海”多指北方之海或沙漠,似有不妥,但诗到文本为止,只要文本和谐就可以了,不必深究作者的所在地。自清真“年年如社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椽”以来,前人以“瀚海漂流”写燕的,不乏其人。因此,作者用“瀚海”一词,也无不可。
以上评析供作者和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