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京李子的微博
北京李子的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133
  • 关注人气:3,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诗词家》杂志(续)

(2013-10-26 18:23:50)
分类: 砸七杂八

七、诗词格律或者称诗词规范,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您认为是促进还是制约了创作繁荣?有人认为,诗词格律的完备是文化精英类似“绝地天通”那样的一场文化阴谋。您说呢?

我认为是促进了创作繁荣,因为格律诗并没有取代古体诗,原来的古体诗一直有人写,现在又多了一种格律诗的体裁,这不挺好吗。“绝地天通” 是颛顼以帝王的权力禁止其他部落和民间祭天,让他们无法获悉上天的旨意,将祭天的权力收归王室,其实质是垄断神权,强化“君权神授”。我不知道将格律的完备与“绝地天通”类比的观点出自何人,但可以肯定一定是现代人,并且是对诗词一无所知的外行。他想当然地认为,格律是诗词的高地,是一般人难取掌握和企及的,只有一小撮文化精英才有能力掌握,并因此强化了他们对文化的垄断地位。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不错,对现代人来说,掌握格律的确实只有极少数人,说它是一块诗词高地甚至文化高地并不为过。可是在古代,对读书人来说,格律是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东西,读了几年蒙学的小孩子都会,古人传下来的诗中,偶有贩夫走卒、流氓妓女、强盗山贼的作品,没有不合格律的,哪来的什么文化精英的垄断?更遑论什么阴谋。真正写诗词的人都知道,古体诗比格律诗难写,格律不说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至少也没有提高写作的难度。自从格律诗产生后,写古体诗和格律诗的,就是同一拨人。一个诗人或有偏好的不同,但绝没有一个诗人只能写古体诗,说格律诗太难写不了的。从南朝的永明体到盛唐格律诗成熟,中间经过了百多年的时间,完全是声律自然演进的结果。这一过程谁也控制不了。

八、有人提出了“新古体诗运动”。我们知道,历史上“古文运动”是对“骈文运动”的反正,那么“新古体诗”是不是对“格律诗”的反正?

我不太清楚“新古体诗运动”的具体内容,按提问人的意思,似乎是指声律方面由律向古的反拨,而不是指内容方面的创新。实际上,在格律诗产生后,古体诗一直都有人写,直到今天也如此,二者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有关系,而是并行不悖的关系。我们今天看一些诗词刊物,格律诗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我认为这是因为诗词刊物的作者以老干部居多,他们驾驭格律诗相对容易,要驾驭古诗就吃力些。而网上古诗的数量就相对要多一些,因为年轻一代的文化底蕴要好于老一代。但是,如果这个“新古体诗运动”,是一群连格律都驾驭不了的人,为他们不合律的诗找的一个借口,这个事就比较荒谬了。

九、一般认为,旧体诗词创作有着一个“普及与提高”的问题,那么,小说创作为什么不存在一个“普及与提高”的问题?

白话文人人都会,用白话文写小说也人人都会,人物、情节,这些也人人都会,因为谁都看过几本小说,区别只在于写得好与不好,水平高低的问题。而诗词则不同。诗词写作有一些硬规范,格律诗有一套严整的格律,就是古体诗也有押韵的一些规范和文言的语感。在现代社会,这些不是人人都会的,实际上是绝大部分人不会,包括绝大部分所谓“写诗的人”也不会,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的诗也不会。可以这样说,小说创作不存在歧路,我写得再差,你不能说我写的不是小说。我奔着一条道往前走就是了,能走多远看个人的造化,至少大方向不会错。总不至于我写了一辈子小说,到老了才发现原来写的不是小说而是诗。而诗词创作就存在歧路。如果不被人点破有这样一套规范,要按规范写,你可能写了一辈子都不知道你写的不是诗词。这就好比一个岔道口,一条路通往白云寨,一条路通往黄叶村。看到要去白云寨的人们,大部分奔黄叶村那条路去了,你忍不住要拿面锣边敲边吆喝,告诉大伙走错了,往白云寨应该走另一条路。这就是所谓“普及”。至于“提高”,我想小说和诗词都存在“提高”的问题。小说也有作家班什么的。

十、鲁迅文学奖已经向旧体诗词敞开大门。您预测一下,最终当选的诗词作品都会有哪些特质?会有体量特征吗?

    我不知道鲁奖的评奖标准是什么。作为一个文学奖,我想获奖的任何作品,都应该对当下的社会有相当深刻的反映和思考,对人性有深刻的揭示,另外,写作技巧也要有一定的新创。诗词体裁短小,要想获奖,必然是一本诗集,而不太可能是一首诗。即便是诗集,大抵也会有一些体量特征的。如果全是绝句,获奖的可能性应该会小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