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马教授 网络诗词十年 案引诗人创作之浅见

(2012-07-02 09:58:43)
标签:

诗词

网络诗词

马大勇

李子

杂谈

分类: 七嘴八舌

原文地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2/1/263962.shtml

作者:公子不来

 

下午看了马教授的讲演,但是内容却让人有些失望.案例中多举李子,严然李子成了网络诗词或二十一世纪古典诗词的旗手及代表般.就案例中李子诗词分析.
  1、李子诗词虽有古典的壳,并无古典的实;如果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是意境之美的话,李子的诗词只能是属于凑字文章,零碎意境。
  延引讲演中所说李子自己在回答记者问时也称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如果一首诗作者都不知道要表达的是什么,是失了诗之魂。
  2、李子的诗词只追求字面的华丽与奇艳,我承认李子诗词中有好句,但是也止于好句并不是好诗。因为魂已失,所以这种字句之间的出奇或出色并没有任何意义。南宋词人张炎便曾说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
  所以不难理解在李子诗词中会出现跳跃式的思维,左一句警句右一句哲言。按马老师及田老师的理解是出奇,大好,对此称赞有加认为是创举。而不能看透这是作者文謇词究,所以东拉西扯的。从这点看李子对诗词整体把握能力远低于书八。
  李子还说要让诗词的“物语”。其实这玩的就是名词堆切,所以这里面的意境按李子的说法会成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诗意。因为作者自己也没有一个自己的意境表述。作诗机的原理是词组+格律如上,李子的比这个要升级一个层次是句式+格律。白话一些就是像中国的写意山水,或者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笔到哪,道理就在先放枪还是先放靶。
  道学般研究者呼为创制,门外汗惊为神来,知之者为之绝倒。
  3、而这些意境片断之所以能迷惑上至专家下及井柳与二十世纪以来的哲学思潮的发展具有莫大关系,抽象派,后抽象派,印象派等风起云涌,反映到文学上就是出现门类众多的写作风格,梨花体有之,当然李子体也不例外能在这种大的思维形态背影中找到原因。
  4、古典诗词应该是意境混融、有灵有肉的。应该说李子的创作具有较为出奇的特色,丰富了网络诗词内容及格式,但是远非主流,更不能成为引领主流创作的旗手,如果诱导诗人们步其后尘将会把古典诗词引入到死巷。纵观中国诗词发展,历朝历代无数门类涌现,但是或许这种门派能引领一方,或许能风行一时,但是终将归于尘后。因为不是正统,只是旁门左道。形式上出奇的辘轳体有之;内容上出奇的比如老干体、台阁体有之;再玩得深一些的比如思想上的魏J咏仙诗、宫体诗、再有如宋官人们以文为诗均能凭某些非文学或非诗词艺术成就因子突起,但终要被扫荡到历史里。流行的或说是追捧出来的风格没有生命力。李子的诗词因为以上的因子打上了李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是现在正如哲学思潮风起云涌般,文风也应开放多样。按毛先生说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这个角度我不认为李子和梨花女士有何过错。但是当马田老师这种专门以品评别人作品的人带着某种偏见做着引领文风入死巷的事情时就要有所提防了。
  
  
  
  以下引文
  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大勇讲授《网络诗词十年》——zt(转载)
  
  作者:万宽 发表日期:2011-12-28 14:24:00
  回复
  
   马大勇,吉林省农安县人,1972年生,1989年入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95至1998年入吉林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宋元明清文学方向硕士学位,1998年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师从严迪昌先生攻读明清文学方向博士学位,主攻清代诗词。2001年7月至今任职于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2004年被聘为副教授,2009年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史承谦词新释辑评》、《纳兰词选》等著作,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马大勇教授讲述了近十年网络诗歌的特质,其一是具有悲悯凝重的人文情怀,其二是自由多元的思想取向,其三是守正开新的艺术追求。马教授结合近十年的网络诗词佳作(如胡僧、李子、孟依依、嘘堂、杨弃疾、问余斋主人、独孤食肉兽、伯昏子、鱼雷快艇、发初覆眉、添雪斋等人的作品),说明网络诗词为古典诗词融入了新的生命,将网络诗词提高到诗词史的地位进行了较严肃的学术探讨。
    
    以下是视频地址:
    
    超星学术:http://video.chaoxing.com/playvideo-60384.html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443730102dumd.html
    
    万宽按:
    中国的文学教授应该更加关注现实和创作,尤其是时代作者的文本。马大勇的思路还可以更加开阔些。文学和哲学的功底感觉还是欠缺了些。不过,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这些都是可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