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韵书、吟诵、平仄和声韵改革的一些看法
(2012-04-02 01:39:29)
标签:
诗诗词国学传统文化平仄吟诵声韵改革韵书杂谈 |
分类: 砸七杂八 |
诗词中的平仄,是一种凝固化的平仄,与现实口语中的平仄,始终有差异。现实口语中的平仄,与地域有关(不同的方言),与历史时期有关。从现在传下来的韵书看,某一韵书规定了某字为平某字为仄,那么在另一韵书中,该字的平仄一般是不会变化的,是平的还是平,是仄的还是仄。也就是说,在韵书中,字的平仄具有超稳定性,或者说凝固性。而诗词的写作,是根据韵书来的,因此诗词中的平仄也具有凝固性。
这种诗词平仄的凝固化,一是靠韵书,另一个是靠吟诵。吟诵可以通过“平长仄短入更短”,把平声、上去声、入声凝固化。说明白些,就是把韵书中规定的平声字人为地拖长、把上去声也拖长但长度比平声短、把入声也拖长但长度更短。这样一来,就把韵书中的字的平仄,表达为吟诵中的音的平仄。而且这种平仄不随地域和历史时代而变化,也就是凝固化了。其实朗诵也好,歌唱也好,相对于说话而言,实质上都是把字音拖长,吟诵也是如此。只是朗诵和歌唱,是根据其他的原则来处理字音的长度,而吟诵是根据韵书的平仄来处理字音的长度。有人强调吟诵与朗诵和歌唱的区别,那是具体问题,但把字音拖长这个本质问题,三者是相同的。
吟诵的这种“平长仄短入更短”的处理方式,有效地屏蔽了现实口语对平仄的干扰,也有效地屏蔽了语音的地域和历史流变对平仄的干扰。对某个字的具体发音可以不同,可以是普通话、上海话或广东话,但只要该字在韵书中规定了是平就按“平长”来吟诵,是仄(上去)就接“仄短”来吟诵,是入就按“入更短”来吟诵。古人按这个原则处理,今人和后人也按这个原则处理。因为有韵书在,韵书里把平仄都规定好了。就像唱歌,词和曲定了,每个字的音长和音调就定了。至于这个字是用普通话还是用粤语或者别的什么方言唱出来,只要是一字一音的中国话,都不影响它的音长和音调。
因此,什么入派三声,什么普通话没有入声,所有这些情况,都不影响诗词的平仄,因为人家吟诵根本不按现实口语来处理音声,人家按韵书的规定来处理音声。因此,吟诵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是对韵书的平仄规定的一种音声表现。字的平仄表达(韵书)与音的平仄表达(吟诵)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入派三声在元朝就开始了,为什么元明清的北方诗人写诗词,平仄从来不带错的?而现代却会经常出现平仄错用?很难想象元明清的诗人写诗词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随时查韵书,或者平时背韵书,难道就没有个把懒汉、或者疏忽大意、或者过度自信、或者没有韵书可查等等这些情况?那为什么那个时代的诗人从来不会错平仄呢,原因就在于他们会吟诵。吟诵在古代是如此的普遍,是古代读书人的读书音,对他们来说,这种不同于口语的另一套平仄语音系统(即韵书系统)早已烂熟于心,自然写诗的时候平仄就不会错了。
我们也可以从今天的情况得到反证。今天因为早已没有了吟诵的传统,因此诗人的诗词中,平仄错用的情况就比比皆是了。有的人干脆提出了声韵改革的主张,认为干脆按现实口语来定平仄算了。因此,声韵改革主张的提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吟诵传统的长期缺失,其次才是普通话的流行。声韵改革者有一个颇有市场的说法或者说质疑:诗词总不能是哑巴诗词吧,那你能用古音把你写的诗词读出来吗?不能,那你为什么要用古音写呢?这一质疑看似非常有道理,很多人想反驳它,但说出来的,只是说我们对传统要尊重,要敬畏,要信仰等等,这种归结为信仰的反驳,是不能从道理上完全驳倒它的。其实,诗词当然不应该是哑巴诗词,除了文字,它还应该有音声。而这一音声系统古已有之,那就是吟诵。吟诵完全屏蔽了语音的历史流变(所谓古音今音)对平仄的干扰。换句话说,完全可以用所谓今音(普通话或当代的任何一种方言)来吟诵古今的任何一首诗词,只要这种吟诵把韵书中的平仄通过“平长仄短入更短”的办法用音声表现出来就行了。因此,“你能用古音把你写的诗词读出来吗?”这个问题根本就是个伪问题,因为谁也没法用古音去“读”,也完全没有必要用古音去“读”,当然,也没有必要用今音去“读”,我们要做的,只是用今音去“吟”,这样,音声就有了,就不是哑巴诗词了。多数声韵改革者或其拥护者是因为对吟诵一无所知,而现今多数吟诵者对这一问题也没有认识。
因此,吟诵是个很牛逼的东西,通过把字拖长音,再通过“平长仄短入更短”这么种简单的处理,就横向摆平了各种方言,纵向摆平了语音的流变(什么古音今音未来音等等)。

加载中…